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每頭海參都經得起追溯,從產地到餐桌,一頭海參經歷了哪些環(huán)節(jié),經過了哪些人的手,都一目了然。”今天上午,在我市舉辦的海參節(jié)上,我市一家海產品公司推出的“有‘身份證’的海參”引起了不少市民的關注。記者了解到,為每一盒海參制作一個“身份證”,實現海參產品的可追溯,這在我省還是第一次。
今天上午,在海參節(jié)舉辦地濟南海鮮大市場,一家海參專賣店推出的“有‘身份證’的海參”吸引很多市民的圍觀。何為有“身份證”的海參?記者注意到,在商家銷售的每盒海參制品包裝盒內,都有一張卡片,卡片正面有一串標明“身份證號”的數字,卡片的背面是海參食用說明及捕撈、加工過程實景照片。銷售人員告訴記者,消費者通過撥打公司電話報上這個“身份證號”,可以核實所購買海參的品種、產地、采捕與制作時間、銷售商等相關信息,還可進行網上查詢。
“海參有了身份證,消費起來會放心一點。”一位市民說,現在的海參市場魚龍混雜,商家通過這種方式主動為產品提供質量保證值得肯定。
為海參產品制作身份證的山東鴻氏海參,是濟南本土一家主營高檔海產品的公司。該公司總經理朱長武告訴記者,海參中營養(yǎng)價值最高的是刺參,中國只有環(huán)黃渤海的山東、遼寧才出產。山東沿海一帶由于水質好,基本上沒出現赤潮,出產的刺參質量最好。而且山東海參產量全國居首,全省海參養(yǎng)殖大約為50萬畝,年交易額達100億元。但是,與之不相對稱的是,“魯參”產業(yè)沒有幾個全國叫響的品牌。公司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推出“有‘身份證’的海參”,就是要在全國打造一個叫得響的魯參品牌。
記者了解到,在國內水海產品領域,目前只有多寶魚、大閘蟹等不多的幾種水產擁有“身份證”,海參行業(yè)目前除了大連獐子島海參有“身份證”外,省內外其他品牌還沒有建立類似的可追溯制度。去年9月,商務部、財政部聯合下發(fā)《關于肉類蔬菜流通追溯體系建設試點指導意見的通知》,在全國開展肉菜流通追溯體系建設試點。我市是第二批試點城市,根據工作安排,到2013年5月,我市將基本建成肉菜流通追溯體系。有分析人士認為,按照上述要求,水海產品領域建立可追溯制度是大勢所趨,濟南是我國最大海參集散地,商家有責任配合政府搞好食品流通領域可追溯體系的建設。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chuàng)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