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艘艘小木船變身“鐵殼”,抱團駛向遠海;一個個稀有品種,在這里誕生并長成大產業;16萬畝海洋牧場,再現魚蝦滿倉的豐收場景;以賣海鮮為生的漁民正走上生態旅游新路子……2005——2010年,5年間,全區實現水產品產量17.7萬噸,水產品產值62.08億元,同比增長了92%。
海洋捕撈向“組團式”拓展,水產養殖向“名優”進軍,水產加工向精細化延伸,從“吃海”到“耕海”,生態、高效漁業成為東港發展的必由之路。
連日來,山東省日照順安漁業有限公司經理安百言一直忙于組織整修漁船,聯系冰廠、油庫為船隊做補給。“待9月1日開捕,公司12艘漁船直奔深海漁場作業。”安經理說,正是2009年開始的“拆小建大”工程,讓公司船隊越行越強,連續三年拿到赴韓國捕撈“專利權”。
公司化運作,集團化發展,如今東港跳出近海捕撈制約,遠海捕撈羽翼漸豐。目前,全區大馬力漁船達到336艘,占漁船總馬力數的75%以上。
讓大船駛向深海,讓產品走向世界,東港漁業高端之旅始于品牌的打造。
8月16日,在美佳集團烤鰻車間,經過高溫燒烤的鰻魚切片通過傳送帶緩緩送到案板,晾干、真空包裝、計量、裝盒,在十多名技術嫻熟的工人手中,生鰻魚變成即食的“烤鰻”,暢銷日本市場,奪得2001年國際農業展覽會名牌產品。公司研發的“美加佳”牌即食海參和魷魚絲等產品,經精深加工每公斤效益增加3-5倍。
如今,美佳、榮信、佳食等企業群開發的活鮮水產品、冷凍水產品、冷凍調理食品等30多個品牌強勢走出國門。目前,全區漁業加工年產量突破8萬噸,產值22億多元。
從捕撈到養殖,從建設海洋牧場到發展休閑經濟,東港漁業在向更遠、更深挺進中變得更藍。
8月10日,秦樓街道任家臺村的養殖戶王者強在海上忙著向籠里分扇貝苗。200行貝籠在1500畝海面上,像一條條長龍,場面很壯觀。
“現在放上苗,春節前就可上市了。”王者強對這片“蔚藍”特別癡情,“去年賣了20萬斤,掙了10多萬!
現如今,漁民們精心打造的一個個高效漁業區在16萬畝海洋牧場迅速成長:秦樓淺海立體生態養殖區、濤雒池塘蝦蟹貝立體綜合養殖基地、兩城工廠化海參等多品種養殖示范區……
年產貽貝、扇貝、海參、黑頭魚等10萬噸,產值5.15億元,全市最大淺海養殖生產基地;發展中國對蝦、海參、扇貝等海水育苗企業160多家,工廠化海參養殖場35家,存養幼參200余萬頭,其中對蝦育苗能力在全省第一,年育苗達到26億尾。
海還是那片海,除了海鮮還能賣什么?賣海!讓漁業并軌旅游的航道,休閑漁業風生水起。
“現在就干旅游,團隊、散客都接。”6月9日,在秦樓街道大泉溝村濱海漁家,劉加力忙得不歇腳,“今年已接待了500多人,收入30000多元。”游客看海景、吃海鮮,拉網捕撈,歸航時帶回的“戰利品”就在他的店里現場加工。從漁民變身“店老板”,他投了10多萬元,25個標準間,旺季夜夜爆滿。
王家皂、喬家墩子、劉家灣……如今,16個民俗旅游村點綴東港沿海一線,2000余名漁民從事“休閑漁業”,年接待游客2千萬人,旅游經濟總收入96.5億元。
從傳統到品牌,再到休閑,東港漁業漸行漸強,漸行漸藍。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