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在“十二五”時期,浙江省的漁民人均收入、漁業經濟總產出都將迎來大幅增長。上百萬漁民的人均年收入將由2010年的近1.3萬元,逼近2萬元,增幅達到50%,與之相應的漁業經濟總產出也將增加50%,達到2000億元。而令人關注的是,按照浙江漁業的“十二五”發展思路,漁民人均收入、漁業經濟總產出的大幅增長,是要在水產品總產量基本不再增長的前提下去實現。浙江省海洋與漁業局明確提出,2015年的水產品總產量保持520萬噸,僅比2010年505萬噸的總產量增長3%。
顯然,在50%的漁業經濟總產出高增長與3%的水產品總產量低增長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反差,而這一反差充分表明,浙江漁業發展方式正在發生根本轉變,現代漁業正在全面興起。因為,要在水產品總產量保持穩定的前提下擴大經濟產出,增加漁民收入,唯一的途徑就是提升漁業效益,用漁業的高效益實現漁民的高收入。事實上,在“十一五”時期,浙江漁業已經向現代漁業全面轉變。
漁業發展方式已經發生轉變
在漁業基礎設施建設上,浙江在“十一五”時期取得了重大進展。一是標準漁港建設全面展開。截至2010年三季度,全省已建成漁港項目7個,在建項目28個,還有33個漁港項目進入前期審批階段,工程累計完成投資近9.25億元。二是“百萬畝標準魚塘”建設任務超額完成。自2006年起,在全省開展100萬畝標準魚塘建設改造工程,目前已完成標準魚塘建設改造107萬畝,累計投資約20億元。三是漁船安全救助信息系統基本建成并投入運營。
全省203個鄉鎮、村社建起了漁船安全管理指揮平臺,總投資超過3.4億元。該系統運營后,已在漁船避碰、通訊、救助、追蹤、防盜等方面顯示出良好的應用效果。
在漁業結構調整上,浙江大力發展遠洋漁業,“十一五”時期投入7億元資金,新建、改造遠洋漁船142艘。2009年,全省遠洋漁業產量16.04萬噸,產值16.13億元,位居全國之首。為了推進水產養殖標準化生產,全省累計建成無公害、綠色和有機養殖基地200多萬畝,占到水產養殖總面積的43%以上。
在漁業經營制度改革上,浙江始終走在全國前列。目前,全省已有漁民專業合作社400多家,各類漁業專業協會70多個,認定了首批45家省級示范性漁業專業合作社。
在漁業生態資源養護上,浙江大力落實《中國水生生物資源養護行動綱要》,截至2010年9月底,全省共投入財政資金約1.75億元,每年放流水產苗種2.5億尾(粒)~3.5億尾(粒),放流區域已遍及全省沿海和內陸主要水域,放流品種涉及魚蝦貝藻等數十種。在積極引導漁民轉產轉業、減船減人、伏季休漁的此外,浙江不斷調整完善漁業規費征收政策,通過經濟杠桿調節,引導捕撈作業方式的轉變。<
發展現代漁業的重大舉措
在“十二五”時期,浙江漁業將圍繞加快發展方式轉變和生態文明建設兩大主題,以改善民生為目的,著力發展生態、高效、安全的現代漁業。為此,浙江省海洋與漁業局提出了一系列重大舉措。
加強漁業基礎設施建設
以實施現代漁業園區工程為抓手,重點發展高標準魚塘和鋼架大棚、智能溫室、新型網箱等設施漁業,建設各類省級現代漁業園區400個。以構建水產良種繁育推廣體系為重點,建設40家省級以上水產原良種場、100個規;庇、125個良種良法示范點。以實施國內捕撈漁船轉型升級示范工程為抓手,重點開展漁船安全、衛生、節能等設施改造和漁具漁法規范管理,計劃規范改造捕撈漁船5000艘以上。以加快建設標準漁港體系為重點,進一步改善漁船避風、錨泊和補給等條件。以夯實遠洋漁業產業基礎為重點,新建與改造遠洋漁船各100艘,建設國內外綜合遠洋基地5個、研發平臺1個。以發展水產品加工物流冷鏈系統、信息系統和產品質量認證為重點,支持水產加工物流集聚區建設,新增認證企業、產品100家(個)。以實施休閑漁業精品培育和觀賞魚產業一體化建設為重點,扶持100個以文化傳承和休閑觀光為主的精品基地。
加強資源養護與生態保護
按照漁業產業與資源養護、生態保護協調發展的要求,實施碳匯漁業行動計劃,在東部沿海,發展30萬畝貝、藻、魚類淺海生態養殖;實施潔水保水行動計劃,在西、南部山區,發展100萬畝外蕩、江河、水庫生態漁業;實施資源養護生態修復行動計劃,建設省級增殖放流區、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海洋牧場各5個,增殖放流水生生物苗種數量50億尾(粒、只)以上;實施稻田養魚穩糧增收行動計劃,在糧食主產區和山區,發展50萬畝新型稻田養魚。
加快漁業科技創新
以突破產業發展瓶頸制約為重點,強化科技對產業發展的支撐作用。以提升科技創新能力為重點,建設若干個遺傳育種中心、生物制劑研發中心、苗種質檢中心、水產醫藥臨床試驗基地等科技創新服務平臺,提高源頭創新能力。以建設全省水產技術推廣公共服務平臺為重點,加強水產技術推廣體系建設,加快科技成果轉化。
推進漁業體制機制創新
加快完善漁業市場化要素配置機制,開展漁業小額貸款和漁船、養殖證抵押貸款試點,探索漁業捕撈配額制度和漁業信用擔保制度。加快漁業經營體制機制創新,實施“百千萬”漁業主體素質提升工程,培育100家年產值超億元的漁業龍頭企業,1000家規范性漁業專業合作經濟組織,10000名帶頭致富的水產養殖、捕撈、營銷等大戶(船老大),深化“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加快漁業管理體制機制創新,推進限額捕撈、漁民漁船準入、漁具漁法控制等試點工作,全面推廣“網格化管理、組團式服務”的安全生產管理模式,著力構建合法、有效、可操作的漁業資源管理新機制;建立高效、有序的水產品質量安全協同監管機制;加快政府職能轉變,探索推進漁業第三方檢測檢驗、培訓考試、規劃咨詢等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
強化漁業安全管理與公共服務
以建立基層漁船安全生產“百站千救萬聯網”體系為重點,建設100個鄉村漁船安全管理站,裝備1000艘海洋捕撈漁船編隊組長安全救助設備,對10000艘海洋捕撈漁船安裝安全報警裝備并實施聯網監管。以強化漁業執法管理能力為重點,建設5個沿海執法綜合保障基地,新增更新一批執法車、船、艇,建設全省漁船檢驗信息管理平臺、境外檢驗站和國家級漁船檢驗檢測中心,建立20個省、市、縣三級漁業船員管理考試中心(站)。以疫病檢疫、魚病研究、水質分析、質量檢測等實驗室建設為重點,加快漁業環境檢測、產品質量檢測和水生動物防疫檢疫“三檢合一”;加強水生動物疫病預防與控制,建立以300個疫情監測點為基礎的全省疫情監控網絡。繼續推進漁民技能培訓和漁業“金藍領”人才培養行動,著力培養一大批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新型職業漁民。深化拓展政策性漁業互助保險工作,提高漁業抗風險能力。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