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在10月20日湖北省召開的“一魚一產業”工作經驗交流大會上,洪湖市黃鱔網箱標準化養殖技術受到與會代表的好評,并正式在全省推廣。
洪湖是湖北省第一大淡水湖泊,素有魚米之鄉的美稱,境內水域面積6.8萬公頃,養殖水面4萬公頃,擁有得天獨厚的水產養殖優勢。上世紀90年代,因四大家魚價格低迷,水產品銷量大幅下降,洪湖農民開始嘗試在池塘網箱養鱔。經過十多年的摸索、實踐,網箱養鱔已發展成為一種具有地方特色的養殖模式。2003年,洪湖網箱養殖黃鱔被國家標準委批準為全國第四批農業標準化一類示范項目。
據洪湖市水產專家呂代均向記者介紹,網箱養殖初期由于沒有養殖經驗,缺乏養殖技術,仍按傳統的養殖方法,黃鱔魚產量不高,品質不好,效益低下,農民們又走上了四大家魚的養殖老路。
為解決農民的養殖技術難題,2003年,洪湖市質量技術監督局開始著手制訂網箱養殖黃鱔技術規程和相關標準。半年后,《黃鱔網箱標準化養殖技術規范》、《黃鱔魚苗種培育技術規范》、《黃鱔常見疾病的防治技術規范及藥物使用準則》、《黃鱔的捕撈、暫養和運輸技術要求》、《無公害食品淡水養殖用水水質》、《無公害食品漁用藥物使用準則》等6個標準相繼問世,創造了湖北省制定地方標準之最。在此基礎上,他們又投入近5萬元,組織技術人員編寫了近10萬字的《黃鱔網箱標準化養殖技術》一書。該書不僅全面系統地介紹了黃鱔網箱養殖、加工、產品質量以及相關的配套技術,而且解決了平時漁民提出的各種疑難問題,通俗易懂,便于掌握,深受農民的喜愛。
2005年6月的一天,洪湖市質量技監局接到沙口鎮水口村養殖戶打來求助電話,反映該村400口網箱養殖的黃鱔突然患病,不能進食。質量技監局立即組織2名水產專家趕到發病區,對照技術標準迅速組織治療。經過十幾個小時的緊急治療,到次日早晨,患病的魚苗才開始吃食。養殖戶王澤文說,如果沒有質量技監局的技術救治,他們將損失100多萬元。
代家場鎮秦口村農民汪福庭,2000年第一個在池塘開展網箱養鱔,到今年,他家已由最初的40口網箱發展到200口,年產值達20 萬元。在他的示范帶動下,秦口村掀起了網箱養鱔的熱潮。全村310戶農戶就有260戶開展了網箱養鱔。全村網箱養鱔達到3萬口,預計總產量達900噸,產值2300萬元,人均純收入8000元,成為我國黃鱔網箱養殖第一村。
據秦口村網箱養殖黃鱔協會副理事長謝科模介紹,由于按技術標準養殖的鱔魚質量好,該村的鱔魚大多成了上海、南京、杭州等大城市的搶手貨,每年有近千噸的鱔魚銷往這些城市。洪湖市德炎水產食品有限公司生產加工的“冰煮黃鱔絲”、“冰煮黃鱔片”、“整只黃鱔”等產品還遠銷美國、日本、韓國以及歐盟等國際市場,出口創匯500多萬美元。
據記者了解,今年洪湖市網箱養殖黃鱔示范區面積已達0.2萬公頃,網箱6萬口,總產量可望突破1800噸,總產值達5400萬元。據有關專家綜合測算,示范區養殖戶人均將增收340元以上,年人均增收率達到30%。
網箱養鱔的巨大效應,引發了一場水產革命。湖北省從2003年起開始實施“一魚一產業”的水產發展戰略,至今已發展成八大產業。湖南、江西、安徽、江蘇等我國重要的水產養殖大省紛紛派代表參觀學習,使網箱養殖黃鱔逐漸發展成湖北乃至全國重要的水產養殖業。
南方漁網編輯:黃倩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