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澄湖大閘蟹養殖戶楊國偉怎么也沒有想到,一只小小的大閘蟹會引爆一場全社會的反思——在商業利益驅動下,中國該如何直面原產地保護難題。
楊國偉的大閘蟹養殖基地位于陽澄湖中段,他承包的那片面積8500余畝的大型圍網區,今年預計產蟹15萬斤左右。9月中下旬以來,陽澄湖大閘蟹在進行精美的包裝后,被源源不斷地運往東京、臺北、香港、北京、上海、廣州等眾多城市,成為人們餐桌上的“美味佳肴”。
陽澄湖大閘蟹因產自蘇州陽澄湖而得名,由于蟹肉豐滿、美味可口、營養豐富,歷來被稱為蟹中之冠,是中國最負盛名的農產品品牌之一。2005年,中國國家質檢總局正式對陽澄湖大閘蟹實施原產地域保護。
然而,與全國每年五六十萬噸的螃蟹產量相比,陽澄湖大閘蟹2000多噸的年產量僅占中國螃蟹總產量的0.4%。在“物以稀為貴”的消費理念推動下,陽澄湖大閘蟹身價倍增,有如“蟹類中的茅臺”。如今,養蟹、賣蟹、吃蟹已經形成了一條金光閃閃的產業鏈,陽澄湖大閘蟹因此成為眾多商家的“搖錢樹”。
這些年來靠陽澄湖大閘蟹發家致富的人不在少數。“僅陽澄湖地區2000多個養殖戶中,每年都會產生多個百萬富翁,甚至產生億萬富翁。”蘇州市陽澄湖大閘蟹行業協會會長楊維龍說。
面對高額利潤的誘惑,并不是每一個商家都能秉持嚴格的道德自律。近年來每到品蟹時節便上演的“洗澡蟹”“染色蟹”等鬧劇,“山寨蟹”橫行再次無情地折射出“中國制造”的原產地保護困境。
9月29日,“陽澄湖蟹文化節”在陽澄湖畔開幕,把已經十分緊俏的大閘蟹炒得更熱。作為享譽海內外的中國名牌產品,在各地市場上,眾多“山寨蟹”依然成為商家手中吸引顧客的王牌。同時,陽澄湖大閘蟹的多與少、真與假、貴與賤等有關原產地保護話題都引起人們的關注,人們一邊品著美味,一邊討論著它的真假是非。
記者近日在離陽澄湖200公里外的南京多家水產市場發現,很多商家都在叫賣陽澄湖大閘蟹。“掛羊頭賣狗肉者居多”,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攤主告訴記者,陽澄湖大閘蟹和其他螃蟹的細微差別,一般不易辨識。業內的通行做法是將100公斤陽澄湖大閘蟹和300公斤其他產地的螃蟹摻在一起出售,更有甚者直接以假亂真。
原產地域產品保護制度,在國際上又稱為原產地名稱權保護制度或地理標志保護制度,它是20世紀以來世界上多數國家為有效保護本國的特色產品而采取的重要制度體系,也是世界貿易組織認可的通行保護規則,但中國原產地域產品保護尚處于起步階段。
“當前我國的原產地保護工作一直在做,但是難點也不少。比如工商和質檢都有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的辦法,兩者未能形成合力;一些行政或者技術領導,對于原產地保護還沒有形成概念;普通群眾對地理標志產品認識不足等等。”楊維龍無奈地說。
為保護陽澄湖大閘蟹這塊“金字招牌”,一場打假行動正在蘇州市展開,質檢局稽查人員分赴這座城市的大街小巷,對所有標有“陽澄湖大閘蟹”的店家進行全面稽查。面對全國各地冒出的形形色色的“山寨蟹”,該局標準化處副處長勞偉梁很無奈。“盡管我們想盡各種辦法,但效果并不理想。這兩天給全國各地質檢部門發了協查函,希望統一行動,形成打假威懾力。”
“此外,道德自律同樣不可或缺。”復旦大學社會科學基礎部教授高國希說,隨著中國經濟水平的提高,全民的誠信意識應逐漸增強,以此營造有利于原產地保護的社會環境。
當前,直面原產地保護難題,如何堅定信心、加強制度保障至關重要。業內人士認為,對陽澄湖大閘蟹產業鏈條存在的安全漏洞和不完善環節,要積極提出建議,吁請有關部門加強監管。同時,各企業自身要建立相關的堵塞漏洞制度和辦法,加大檢測力度,不合格產品堅決不采購不進貨,從質量、品質、服務等各個方面贏得市場和消費者的認同。
清晨的陽澄湖像少女般安靜,湖面上不時有白鷺飛過,湖水在陽光的照射下清澈透明,漁民的小船在湖上駛過后,激起一片片潔白的浪花。蟹農楊國偉在朝陽下又迎來了新的一天。他說:“對我來講,原產地保護就是要從自身做起,把陽澄湖大閘蟹這塊牌子擦亮,做到童叟無欺、中外無別。”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