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陽澄湖大閘蟹之亂
“同假冒陽澄湖大閘蟹間的斗爭,就像同中國其他假貨斗爭一樣。”這是美國全國公共廣播電臺網站上刊發文章中的一句,陽澄湖大閘蟹亂象的“家丑”已經外揚,卻還拿不出一個明確的解決辦法。難道真的要等牌子徹底砸了重建,才能找到出路?
解題1
兩協會“兄弟鬩墻”何時止?
陽澄湖大閘蟹市場混亂對整條產業鏈的傷害,已經顯而易見。
10月下旬正是吃陽澄湖公蟹的黃金時節,蟹農們卻感覺4兩公蟹有些賣不動,出水價也“逆市”降到了100元以下。而剛開湖那幾天,還不夠肥美的公蟹都能賣到近200元每斤。市場需求減少了?答案是否定的。北京的一些專賣店老板說生意火暴依舊,出貨量每天都有增加。
原產地的蟹賣不出去,專賣店和商場超市銷量不降反增,是“李鬼”搶了“李逵”的生意:“全國的螃蟹都打著陽澄湖大閘蟹的旗號在賣,我們100元一斤,人家20元一斤,怎么搶?”
這么混亂的局面為何得不到有效遏制?“當地政府再有本事,這全國的假也打不過來。倆協會自己還掐呢,顧不上外人。”記者采訪過的專賣店經營者老魯說,“巴城陽澄湖”和“蘇州陽澄湖”的兩個協會之爭鬧了多年,這不是新鮮話題。從“根兒”上,這些年陽澄湖大閘蟹的品牌就始終沒能統一。
都是產自陽澄湖113平方公里水面的大閘蟹,卻分別屬于兩個協會,兩個地理標志;也分別向不同的部門申請了商標,更是分別擁有自己的一套防偽查詢體系。每年蟹季,這兩家協會的“亂架”就打不清,各自都忙著維護自己的利益,哪還有足夠的精力去管全國市場。
一位行內人認為,陽澄湖大閘蟹的品牌正經歷“爆炸式發展”,許多原本掩蓋著的問題都被暴露出來。“舉個例子,會員單位賣蟹券賣過了頭,搞得
"有券無蟹
",不得不拿其他產地的螃蟹來抵,這樣的事情協會必須拿出處罰力度來,當地政府也得管。否則群起仿效,牌子就徹底砸了。”
解題2
技術防偽好辦“賊心”難防?
“高檔禮品化”的過度發展會不會終究害了“陽澄湖大閘蟹”這個招牌?
中國社會科學院財貿經濟研究所商業室主任宋則一直關注陽澄湖大閘蟹現象。他曾經在河北聽說過這樣的事情:把河北養的蟹運送到陽澄湖去,然后就身價倍增。“陽澄湖大閘蟹吹得太厲害了,不就是一只螃蟹嗎,一吹就造成需求強烈,而本身又沒有這么大的產量。”
在宋則看來,陽澄湖大閘蟹呈現出來的問題已經不只是螃蟹的問題,而是現在整個商業氛圍都已經到了非常危險的邊緣,“這是誠信危機,對陽澄湖大閘蟹來說,技術上的防偽好辦,但是賊心難防,何談品牌建設。”
宋則說,現在就要使陽澄湖大閘蟹走下神壇,真正回歸到一只螃蟹,要去除其身上的品牌炒作、投機暴利等;如果不這樣的話,最終受到傷害的肯定是吃螃蟹的人和養螃蟹的人。“現在的商業環境很差,已經不能說是浮躁了,而是狂躁。”
而處于輿論旋渦中的陽澄湖大閘蟹行業協會會長楊維龍現在似乎采取了回避的態度。這兩天記者撥打他的手機,大多時候是關機,一些時候則是無人接聽。作為陽澄湖大閘蟹行業協會,有責任將混亂的大閘蟹市場進行規范,如果任由目前的狀況發展下去,最終“陽澄湖”這個品牌將不再是人人向往之,而是人人避之不及。
解題3
“公地悲劇”困境如何擺脫?
“陽澄湖大閘蟹”是個地域品牌,金字招牌令很多人受益,但受益者卻集體缺乏維護精神。這是經濟學中“公地悲劇”的典型:山西陳醋、西湖龍井、德州扒雞和云南普洱等,也都曾經或正處于這樣的困境之中。
知名律師趙占領告訴記者,“維權困境”正是這類地域品牌面臨的難題。“山寨再多,自己的權益受到再大的傷害,從單個蟹農和企業角度來看,是很難有效維權的,這件事情應該靠當地的質檢、工商部門和行業協會來辦。”但是,當地政府部門由于涉及屬地管轄問題,也無法以一己之力完全對抗全國各地的“亂象”:“山寨螃蟹在外地賣,當地政府管起來很麻煩。”
消費者維權則更加困難。如果買到的是假冒“陽澄湖大閘蟹”,消費者可以“消費欺詐”向所在地工商部門檢舉投訴,并要求雙倍賠償,也可以向蘇州當地工商部門或者行業協會舉報。可是,防偽標識的混亂與缺乏公信力,令這樣的維權也障礙重重。
這樣的窘境其實并非無解。置成營銷顧問機構專家告訴記者,“舉例來說,法國紅酒的品牌整合管理營銷是個成功的典范。葡萄酒產區從葡萄種植開始就注重品質,但中國的陽澄湖大閘蟹蟹農最注重的是產量。”最重要的是,要有相關的法律制度來避免“搭便車”的行為,如果法國某一塊地方不適合種植某種葡萄,種了就會被法律要求拔出,這樣從根本上保證了釀酒的質量。“具體到陽澄湖大閘蟹要想進入良性發展,資源可以共享,品牌必須唯一,對質量的要求也要統一標準。”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