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今年我市下半年市場銷售暢旺,對蝦養殖峰回路轉,形勢喜人,萬畝蝦塘水活蝦躍流金泛銀,對蝦塘頭價24元左右,比去年升了2至4元,畝純利潤4000元,全市4000多戶蝦農80%以上喜獲豐收,增收6億多元。
蝦價上揚蝦農增收
橫欄鎮養殖南美白對蝦15445畝,是中山養殖面積最大的鎮。11月24日,筆者來到該鎮六沙村養殖戶黃潤潔的蝦塘,只見塘頭蝦躍人歡,蝦農們正干塘捉蝦。據黃潤潔介紹,這是今年的最后一批對蝦,規格為80只/公斤,塘頭價24元/公斤。至此,他今年養的70畝蝦全面告捷,成活率100%,單造畝產500多公斤,扣除每公斤成本10元左右,畝純利5000—6000元,他獲純利30多萬元。
板芙鎮廣福村孖沖的1000畝南美白對蝦出口養殖基地,養殖大戶黃小文向筆者透露,由于該基地6戶蝦農推行健康養殖,成功率達90%以上,所養的對蝦單造產量達600多公斤,加工出口企業以高于一般塘頭價0.6—1元/公斤的價格全部收購該基地的對蝦,蝦農獲利不菲,畝純利潤4000—6000元,戶均獲利60多萬元。
據中山市海洋與漁業局的統計顯示:2006年中山養殖南美白對蝦84638畝,單造平均畝產400公斤,全年兩造總產量67710噸,總產值16.25億元,分別占全市水產品總產量和總產值的25.55%、51.6%,畝平均利潤4000元,全市4000多戶蝦農80%以上養殖成功。“中山一只蝦”為蝦農增收6億多元,成為農民增收的一大支柱產業。
位于東升鎮的北洋水產冷凍加工廠是中山市農業龍頭企業,其加工的蝦仁、凍蝦六成內銷,四成出口至新加坡、南非等地。該廠經理冼榮培說:“今年比去年忙得多,產品供不應求,有時一天要加工15噸對蝦,日夜加班還是滿足不了國內外訂單。”
流通加工勁旅激活對蝦產業鏈條
據業內人士透露,中山所產南美白對蝦十分搶手,有七八成經加工后銷往外省市及出口,因而極大地拉動了對蝦產業的發展。今年對蝦養殖面積占了該市水產養殖的23.09%,總產值占了該市水產品總產值的51.6%。小對蝦成了農民增收的大產業,其中活躍的流通加工功不可沒。
據悉,近年來市海洋與漁業局注重引進民資激活水產流通加工業。今年共引進民資8730萬元注入流通加工領域,打造加工產業鏈條,每年還斥資100萬元重點扶持蝦類等流通加工。目前,全市專營南美白對蝦等蝦類加工的企業有14家,冰廠冷庫19座,年加工能力達43900噸,先進的冷凍設備設施和足夠的冰凍加工能力,讓中山對蝦囤積居奇,避免了旺季“爛市賤賣”而傷及蝦農。各加工企業的“異軍突起”令中山對蝦產業風生水起,今年全市南美白對蝦加工量17640噸,加工總產值4.15億元,創下了歷年之最。
投入700多萬美元落戶中山火炬開發區的生產型中外合資企業———國健食品(中山)有限公司,是中山對蝦加工業界頗具驅動力的“馬車”,該公司在板芙、港口、沙溪三鎮建立了5000畝對蝦出口養殖基地,加工成去頭蝦后再銷往國內外,今年該公司對蝦加工量3800噸,產值1.5億元,發揮出強勁的輻射拉動作用。神灣鎮南粵水產流通與加工服務中心則流通、加工“兩條腿”走路,先后斥資2000萬元興建市場,購置冷庫設備,今年對蝦流通加工量達6000噸,加工產值1.03億元,其對蝦產品除銷往國內外,還帶動了全市近1萬畝的對蝦養殖。
位于橫欄鎮西江邊的新利達海鮮公司配備了18輛運蝦車專營南美白對蝦活鮮快運。據該公司林武介紹,該公司自在橫欄開業以來,銷售網絡已覆蓋泉州、長沙、武漢、鄭州、合肥、南京等地,平均每天收購對蝦15噸,高峰期達35噸。
市海洋與漁業局副局長梁培枝說:“加工興,則流通活;流通活,則生產興。養殖、流通、加工環環相扣,不可或缺。目前中山上規模的水產流通戶有360戶,流通車輛734輛,水產品批發市場13個,加工企業39家,中山對蝦產業之所以如此興旺發達,全靠活躍在蝦塘和市場之間的這支流通加工勁旅叩開市場大門,激活產業鏈條,實現產、供、銷銜接,使中山一只蝦,致富千百家。”
南方漁網編輯:黃倩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