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重慶市墊江縣城以南47公里,“重慶千島湖”白家鄉位于此,緊臨長壽湖東北角。在這里,不僅生活著一幫以打魚為生的老漁人,也走出了一批堅持養殖生態魚的新漁人。黃正文的生態魚塘就位于白家鄉規模最大的生態園區之一——占地千畝的江濱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區中。
生態養魚
瓜果蔬菜的清新香氣在農業園內飄溢。生態園的蔬菜都是經過無公害認證的。這里草魚等吃草的魚類,春季吃油菜、白菜收獲后剩下的菜葉和菜梗,夏季秋季則喂各種瓜藤。魚類產生的糞便則可培養出更多有生物……。秋季各種魚快速生長,池塘中水體殘餌、排泄物、水草老葉腐爛,會消耗大量氧氣,這里采取撒草木灰的辦法為魚兒們補氧。按比例,占地30多畝的魚塘要用45公斤左右草木灰。好吃不好賣
近日是農業園捕魚收魚時節。魚販們的罐裝車開到了塘邊,他們知道黃正文的魚不用化肥,不喂飼料。怎么識別飼料魚和生態魚?打魚的朱師傅說,飼料魚肚子上往往有些紅點,而生態魚沒有,生態魚的鱗都很干凈,陽光下甚至白得耀眼,飼料魚的顏色則深很多,鱗也沒光澤。
“黃正文就是犟,一點化肥都不放,即使帶有化肥的農具,他也不準在魚塘里清洗。”魚販老王說,黃正文的魚個頭也普遍偏小。“這些魚根本賣不起價,買魚的人都只認魚的大小。”老王說,黃正文的魚好吃不好賣。
合作是出路
“四年前,這里一大半是荒地。”黃正文指著四周說,經過四年努力,1200畝荒地變成了以蔬菜種植為主,果園、魚塘及養牛場為輔的生態園。目前,整個生態園,僅蔬菜種植每年就可帶來七八十萬元收入,唯一沒給黃正文帶來收益的就是魚塘,那么,生態魚的出路在何方?
“長期用化肥養魚,有毒害的重金屬元素經魚類吸收,人吃后會帶來很大危害。”市水產技術推廣站信息科的何忠誼說,長壽湖、永川雙竹等生態魚場,是市內較大的生態魚場。規模養殖可增加產量,品牌效應則可讓生態魚價格比普通魚高10%以上。對黃正文這樣的中小養魚戶,何忠誼建議他們走“合作社”的道路,即以村鎮為單位,將養魚戶聯合起來組成協會,堅持生態養魚標準形成品牌效應。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