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成全球石斑魚養殖主導國
發布時間:2011/11/24 9:08:31 來源:中國水產頻道 編輯:羅詩吟
我來說兩句(0)
核心提示:11月21日-23日,第二屆全國石斑魚類繁育與養殖產業化論壇在海南海口舉行。會議由海南大學、海南省海洋與漁業廳、海南省科學技術協會共同主辦
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11月21日-23日,第二屆全國石斑魚類繁育與養殖產業化論壇在海南海口舉行。會議由海南大學、海南省海洋與漁業廳、海南省科學技術協會共同主辦,中山大學、海南省水產研究所、海南省水產技術推廣站協辦。中山大學林浩然院士、中國海洋大學麥康森院士等國內相關科研院所的專家學者,以及來自海南、廣東、福建、山東等石斑魚主產區的苗種、飼料、養殖等板塊從業人士,共200余人參加了此次會議。會議圍繞石斑魚“苗種繁育”、“健康養殖”等方面展開闡述,總計12個主題報告。
從大會獲悉,中國大陸規模化石斑魚種苗繁育研究開始于近10年,較之日本(20世紀60年代)、馬來西亞(20世紀70年代)等國家起步雖晚,但目前已取得迅猛發展。據FAO統計,2009年全球石斑魚養殖產量約7.5萬噸,其中60%來自中國大陸,23%來自臺灣。中國大陸已成為全球養殖石斑魚主要產地,養殖品種包括斜帶石斑魚、點帶石斑魚、赤點石斑魚等15個品種,主要養殖省份包括海南、廣東、福建、廣西、浙江、山東等。
養殖規模的大幅度擴增,得益于石斑魚苗種培育問題的有效解決。據廣東海洋大學教授陳剛介紹,經過多年對石斑魚雌雄同體、性轉化的生殖調控研究,通過使用激素注射或藥條埋植,或者通過光照、水溫、營養等條件的優化,各種石斑魚自然產卵的控制技術已較成熟。尤其是斜帶石斑魚、褐點石斑魚,在養殖條件下也可以實現全年自然產卵。目前,福建省、廣東省石斑魚人工苗種年產量大約為2000萬尾(室內水泥池培育為主),海南年育苗量大約為7000萬尾(以池塘培育為主)。
與此同時,不能回避的問題是,伴隨養殖規模的不斷增長,傳統以鮮雜魚喂養石斑魚的方式將嚴重限制產業的進一步發展。中國海洋大學麥康森院士指出,目前石斑魚飼料中魚粉的比例大約為60%,使用飼料養1公斤魚消耗的鮮魚量為1.85公斤,比使用鮮雜魚節約49%-63%的野生魚類資源。因此,在野生魚類資源供應不穩定以及越發貧瘠的情況下,石斑魚人工配合飼料的使用顯得極為迫切。實驗證明,70天的養殖對比中,人工飼料投喂比鮮雜魚,石斑魚生長速度提高80%。人工配合飼料養殖石斑魚成為可能。
麥康森表明,肉食性魚類配合飼料高度依賴魚粉,是因其養殖效果好,但是不可持續,取代魚粉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對比實驗反映,用雞肉粉、肉骨粉、羽毛粉、血粉(比例為5:2:1:2)可替代飼料中50%的魚粉蛋白而不影響瑪拉巴石斑魚的攝食、生長與飼料系數和氮保留率;發酵豆粕可替代10%-15%魚粉蛋白等。
此外,報告結束后還安排了企業與學術界的互動交流環節。除22日全天的報告與交流外,23日會務組安排了養殖場參觀等活動。值得一提的是,籌辦方海南大學最初在參會人數上預估為50-60人,消息發布出去后卻有約130人計劃參加。21日晚上布置會場時,座位臨時加到160個,但結果仍超出籌辦方預期,200余人或坐或站聽取報告。這在一定程度上也表明,隨著石斑魚苗種問題的攻克,在高額利潤的刺激下,越來越多的業界人士對石斑魚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林浩然院士看到產業“積極”的走勢時,表示既欣慰,同時也有些擔憂。他希望石斑魚產業能健康有序發展,從業者不要“一擁而上”,要注重“質量”而非“數量”。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