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富羅非魚之父李思發親筆題寫2011水產業年度漢字:圈。并作出一句話點評:圈中有圈,大小相圈,圈了又圈,圈而不死(網開一面)。
時至年末,水產行業專業媒體《農財寶典·水產版》通過官方微博、南方水產論壇和中國水產門戶網發起網選“2011水產業年度漢字”活動,得到業界網友積極響應。網友推薦了“劫”、“苦”、“滯”、“縮”、“耗”等十多個漢字。《農財寶典·水產版》結合業界朋友對過去一年的回顧和感受,發布2011水產業年度漢字:圈。
巨頭們在圈占
2011年,水產業發展依舊保持著強勁的進攻態勢,產業鏈各環節均在謀求擴張。
圈占市場:水產飼料領域,以恒興為代表的大企業掀起并購潮,先后掌控湛江粵華、珠海大海、越南粵華,收購中山盛田、茂名綠生園,年底汕尾恒興、福建工廠投產,總投資4億多元。國際大鱷泰高集團以3700萬歐元收購珠海世海,創下紀錄。海大集團更是憑借服務營銷,在全國市場攻城略地,年底投資1580萬美元控股越南Panasia,劍指越南市場;親蝦領域,SIS宣布2013年在海南建立親蝦培育場,登陸中國。其母公司正大集團在湛江投資48億元,興建5個對蝦養殖基地;漁藥行業,漁用物資加盟連鎖企業漁愉魚,喊出明年底發展2000家連鎖店的目標。老牌漁藥企業無錫中順進入漁藥流通,以特許加盟方式發展連鎖,聲稱五年內發展1000家店;水產品加工領域,廣東振業水產投資2.65億元建成“全國最大”羅非魚加工廠,云南墨江海王水產品有限公司也舉行魚片生產儀式,據稱年加工能力達10萬噸,擴張正是要為圈占更大的海外市場做準備。
圈占水面:養殖水面成為最稀缺的資源,也是養殖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壹橋苗業和獐子島所占有的廣闊海域為其發展奠定堅實基礎,在東北地區海參養殖水面甚至上漲到5萬元/畝;在廣東臺山,新興的“炒塘”生意火爆,圈占和改造現有蝦塘,然后轉租,成為當地不少人新的職業。
圈占人才:各大飼料企業繼續大規模招人,恒興、粵海、通威、海大四大水產飼料企業巨頭2011年要招收近4000人。水產專業從中專到研究生,全成為水產企業垂涎三尺的獵物。這種招聘規模在其他行業極為少見。
圈占品牌:水產品養殖和加工企業全面進入品牌爭奪時代。大湖股份重新啟動陽澄湖大閘蟹收購項目,進軍新疆打造“冰川魚”;國聯砸千萬巨資打造“中國第一對蝦品牌”,千島湖繼續著力叫響“中國第一有機魚”,獐子島與中國水產全面合作,目標正是樹立高端品牌。誰搶先、誰受益,成為不少企業的發展思維。
小農們陷怪圈
與行業巨頭在各個領域圈占勢力范圍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行業積弊依舊未見轉機,業界仍在固有的怪圈內,找不到出路。
旨在加強漁藥經營管理的GSP進展并不順利,前景仍不被行業看好,由于目前小而散的經營生產方式無法一時改變,指望GSP對規范經營起到立竿見影的作用,還不現實,業內人士甚至憂慮,GSP正在走回GMP的老路。
病害問題愈發嚴重,從羅非魚到對蝦再到北方的海參,無不一次又一次在“效益看好—養殖密度增加—引發病害—濫用藥物—病害失控—行業崩潰”的老路上兜圈子。
漁業環境問題2011年尤為突出,從汀江污染到閩江死魚,從康菲漏油到到粵西水庫死魚,盡管媒體高度關注,但舉證難、理賠難、轉產難的怪圈始終無法突破。
水產品價格更是和其他農產品一樣,演繹著過山車式的價格怪圈。去年大閘蟹搶手,今年卻無人問津,價格猛跌。海鱸今年行情利好,人們不禁擔心,它難道跳出“三年一坎”的怪圈了嗎?羅非魚出口低價搶單問題討論多年,從配額制、保護價到取消出口退稅,無不上演著“協會提議—企業討論—媒體呼吁—不了了之”的老戲碼。
辦法總在圈子外
在即將過去的一年,水產行業有的人獲得了一個圓滿的結局,海鱸養殖戶賺得盆滿缽滿,上市水產企業資本市場表現普遍出色,但也有人得到的只是一個“零”,他們仍在舊有的困境內兜圈子,面對行業巨變,更加迷惑,難覓出路。
無論是巨頭們的圈占,還是散戶們困惑的怪圈,都是水產行業在這個大洗牌時代的真實寫照,它不是水產業特有的現象,產業化程度高的其他行業也曾走過類似的道路。突破問題的怪圈,首先要沖出行業的小圈。辦法總在圈子外。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