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養殖大黃魚質量能否趕上野生的? 雖然野生大黃魚的價格高企,但市場上更多的則是養殖大黃魚,價格也平易近人得多。“不僅僅是野生大黃魚,我國近海的其他魚類資源也在逐年下降。”上海海洋大學水產與生命學院教授楊先樂說,“養殖大黃魚已經成為市場上大黃魚的主要來源。”
過度開發 根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對人類開發海洋漁業資源情況的統計結果顯示:全球52%的漁業資源處于充分開發狀態,24%已被過度開發。“大黃魚就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楊先樂說,“曾經遍地都是,如今鳳毛麟角。”
為了保護日漸減少的漁業資源,國家出臺了許多措施,比如實行伏季休漁、限定網眼大小、定時投放魚苗等。“但這些措施只能是緩解,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漁業資源減少的問題。”楊先樂說,“中科院水生生物所曹文宣院士甚至建議我國應當休漁10年,可見現在過度開發漁業資源的嚴重性。”
改善養殖 野生大黃魚數量持續下降,大家自然把眼光放到了人工養殖上。
“實際上在很多國家,消費者更加信任人工養殖的質量。”楊先樂說,“因為養殖的,在很多環節是人工可控的,比如一旦海水遭到污染,野生的魚類體內很可能有殘留,但養殖的則可避免這一風險。”
“不過目前我國的養殖大黃魚質量還比不上野生的。”楊先樂接著說,“這主要是養殖條件和衛生條件比較差造成的。養殖大黃魚都是使用網箱,一箱里很多魚擠在一起,比較容易發生問題。”
“此外,我國的養殖戶大多是分散的小作坊,這也制約了養殖大黃魚的質量。”楊先樂說,“如果能實現集約化生產,那么養殖的質量起碼應該和野生的打平。”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