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一只只上海市民熟悉的“大閘蟹”投入滾滾的長江水。
昨天,“長江口青草沙水庫鄰近水域生態修復專項”啟動,并首批放流4萬只中華絨螯蟹親蟹,“探測”長江口生物多樣性現狀,這也是國內最大規模的親本標記放流。
為生態平衡“承上啟下” 因為靠近上千萬上海市民的水源地,長江口生態保護與修復歷來備受重視。自2002年起,上海采取了一系列生態修復措施,先后增殖放流了翹嘴紅鲌、暗紋東方鲀以及多種底棲生物。
“這次放流的是蟹爸爸、蟹媽媽們。”東海水產研究所副所長莊平昨天幽默地向記者介紹說,此次放流的數萬只螃蟹都正值盛年,有很強的繁育能力。對于此次為什么選擇市民最為熟悉的美味佳肴“大閘蟹”,莊平解釋說,不要小看這么一只只“大閘蟹”,它們可是在長江口青草沙水庫鄰近水域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保護環境的作用。
所謂“承上啟下”,是因為中華絨螯蟹一方面是以長江口的植物和浮游動物為食,而另一方面它本身又是兇猛水生動物的食物。
“而在決定水質的好與壞的因素中,水環境的生態平衡十分重要。”莊平昨天指出,要保持生態平衡,食物鏈的每個環節都不能缺少,更何況是起到“承上啟下”作用的中華絨螯蟹。
長江口是大閘蟹產卵場 此次啟動的“長江口青草沙水庫鄰近水域生態修復專項”為期5年。項目主要通過重要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棲息地修復和構建新型漁礁等措施,使傳統漁業資源得到恢復、漁業生產保持穩定、瀕危物種得到保護,同時,為青草沙水庫鄰近水域水生生物營造良好棲息環境,穩定水生生物群落結構,為長江口區社會經濟發展提供科技支撐和生態保障。
“長江口本來就是我國自然條件下最大的中華絨螯蟹的產卵場。”莊平介紹說,對于中華絨螯蟹而言,這里是它們的故鄉,它們不屬于外來入侵生物,但是莊平也承認凡事都有一個度,中華絨螯蟹放流規模和體積大小都需要科學把握,從目前來看,相對于中華絨螯蟹對這里水環境的積極作用,其數量還是不夠的。
一萬只蟹配有專屬編碼 昨天放流的中華絨螯蟹親蟹共4萬只,均為長江水系原種或子一代苗種。其中1萬只有標記,是我國最大規模的親本標記放流。這些蟹均通過上海市良種審定委員會的種質鑒定,可謂“血統純正”,每只規格約100克至150克,按自然雌雄比1:1投放。采用標簽與套環雙重標記,每只親蟹均有唯一的編碼,標記方法是由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東海水產研究所自主研發的。
按照東海水產研究所設想,放流后將采集并研究標記蟹的捕獲點,獲得放流親蟹的洄游路線、洄游速度、對產卵場環境的選擇與適應、放流群體對野生群體的貢獻率等數據。據此,可以科學制定蟹苗放流的技術方案和產卵場保護措施,包括放流時間、地點、方法、數量的確定,以及產卵場精確位置、產卵場環境條件、產卵場保護期的確定等等。這些科研成果將為設立長江口中華絨螯蟹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提供重要科學依據,并給全國乃至全球的水生生物大規模放流提供有益借鑒。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