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0日,在福建寧德市知名二都蚶的產地蕉城區二都車里灣的一家標準化貝類育苗場里,蕉城區海威貝類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黃友生正在對育苗戶提供太平洋牡蠣苗種培育技術指導。
“陽光培訓讓我們學會了如何規范化管理合作社,明確了合作社要發展必須走規模化、標準化、現代化的路子。”黃友生高興地說。
黃友生是蕉城區較早從事太平洋牡蠣等貝類育苗產業,目睹了蕉城區水產業的興衰史。2009年7月,在蕉城區政府的積極引導下,黃友生組織貝類養殖戶成立了蕉城區海威貝類專業合作社,著力引領全體社員加強規范化建設,提高民主管理水平,加強標準化生產,提高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加強品牌化建設,提高市場競爭力。
如今,海威貝類專業合作社已經成立兩年多了,合作社成員從原先的6戶發展到現在的116戶,其中80%為漁(農)民,水產育苗養殖技術人員30多人,從事貝類、魚類育苗業83戶,從事貝類、魚類養殖業33戶,同時,合作社擁有標準化育苗場33座,池塘和灘涂養殖面積達4千多畝,海面網箱養殖2000多箱。今年1至11月份,蕉城區海威貝類專業合作社總產值達到2.68億元,帶動就業人員達到3000多人。
“陽光工程培訓助力合作社成長。”黃友生深有感觸地介紹說,今年9月,他參加了第二期專門針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經營管理人員的陽光培訓工程培訓班,學會了相關法律基礎知識、合作社基本知識、市場營銷、農產品質量安全等知識,從而進一步提高管理水平。
參加培訓后,黃友生積極爭取當地海洋與漁業、經貿、工商等部門的支持,通過整合區內育苗資源,發展貝類新品種,成功研發了太平洋牡蠣、泥蚶、越南白蛤等貝類育苗技術,解決了育苗場空檔期問題,實現了全年生產,種苗銷往馬來西亞、越南、臺灣等地。
黃友生告訴記者,合作社以市場為導向,以科技為指導,以綠色無公害產品為起點,提高市場競爭力,把服務和產品質量放在首位,實行生產經營“七統一”,即統一品種、統一生產技術、統一質量標準、統一生產資料采購、統一包裝、統一品牌、統一銷售。目前,他將積極爭取上級有關部門支持,以合作社為平臺,計劃征地60畝打造國家級貝類良種場,實現“農超對接”,增加養殖戶收入。
“蕉城陽光工程培訓重點為農民提供農業技術培訓,相關法律法規,培養職業化農民。”蕉城區陽光工程培訓負責人林明定介紹說,蕉城是國家農村勞動力陽光工程培訓項目區。
近年來,蕉城區以當地特色農業技術培訓為重點,以農機操作與維修、機防手、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農作物病蟲害防治、沼氣工、水產養殖為重點,圍繞農業生產周期和農時季節,通過集中培訓、現場指導、技術服務相結合的方式,培養出一批懂科學、會技術、善經營的新型農民,全面提高農民的農業技術水平,輻射帶動周邊農民共同致富,使陽光工程培訓成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助推器。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