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2011年9月初WWF將中國羅非魚評級為“淺紅”,引起中國羅非魚行業的高度重視。WWF是全球最具影響力的非政府環保組織之一,其評級結果對全球水產品貿易商有重大影響。據介紹,評價結果分為如下等級,大于9分評級為深綠,推薦全球消費市場選用;8-4分評級為淺綠,建議使用;3-(-2)分評級為黃色或橙色,不排斥也不推薦;(-10)-(-3)分評級為淺紅,不推薦使用。
實際上,2010年WWF就曾將羅非魚評為不可持續的水產品種,但是沒有特別單獨針對中國進行評分。2011年11月初,中國水產流通加工協會經過WWF北京辦公室的協調,會晤了WWF全球海產品項目主任,交流了對評級事件的意見。中方針對WWF評級方法完全基于文獻資料,沒有實地考察取證的事實,提出了評價依據不全面等質疑,促使WWF最終取消了單獨針對中國羅非魚評級的做法。
但是,WWF依然希望借此機會敦促中國羅非魚生產者遵循可持續發展的模式, 通過接受WWF近期推出的ASC負責任的羅非魚養殖標準的認證等方式,改變國際社會對中國羅非魚的評價。中國水產流通加工協會隨后在北京與WWF合作舉辦了ASC羅非魚標準研討會,日前正在翻譯中文版的ASC羅非魚標準。
一場潛在的危機就這樣暫時化解了。但其背后折射出的許多問題卻依然值得我們警惕。
許多國際組織在針對全球各類水產品的評級時,往往將中國羅非魚列入“不推薦使用”名單,帶給消費者負面印象。為何會出現這種認知,中國羅非魚又該如何應對?為此,本刊特邀可持續漁業伙伴組織(SFP)的韓寒撰文解析。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