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原本屬于北方的海參拿到南方,利用其冬季適宜溫度接力養殖,返銷北方搶占市場空缺期,在2011年備受南方特別是福建一帶養殖戶熱捧。但隨著養殖量的成倍上升,北參南養的市場、病害等制約因素也逐漸顯露。
北參南養,將北方刺參引入南方的“南北接力”養殖,讓福建部分海區的養殖戶成了海參行業的另一支生力軍。
據調查,福建養殖北參基本以刺參為主,養殖區域主要在莆田、寧德霞浦和連江等地,海參苗多來自山東和大連,以池塘養殖和海區網箱吊養為主要的養殖方式。據霞浦縣水產技術推廣站負責人介紹,在福建省霞浦縣,以網箱吊養為主,2011年養殖刺參的網箱達10萬箱,投苗量達7500噸,比2010年增加了一倍以上。而莆田的情況,池塘養殖和網箱吊養各占一半的規模,據當地水產技術推廣站站長黃建輝介紹,池塘養殖約 5000多畝,海區約吊養投苗量約75噸,主要分布在南日島海區(興化灣)和東吳海區(湄洲灣)。
盡管還處在剛剛開始的階段,但是其利用南方冬季適宜的溫度養殖,縮短上市時間,同時彌補北方市場空缺的優勢,對海參產業來講,無疑是一種創新。
那么,在福建不同地區不同的養殖模式效果如何?為何近幾年養殖升溫這么快?對北方海參產業會有怎樣的影響?筆者帶著這些疑問到福建幾個主養殖區一探究竟。
池塘和網箱吊養兩種模式
池塘混養了海參的黃田月(化名),每天早晨都要在自己的池塘邊上巡塘,看到有些海參爬到池塘四周太靠近水面的地方,便把它們撈上來放回池塘中間。“海參會前進但不會后退,它爬到岸邊太靠近水面,如果曬到太陽很容易死亡。”黃田月是莆田養殖海參面積最大的養殖戶之一,擁有養殖面積500多畝。
2005年黃田月開始與朋友合伙養殖海參,但是第一次未獲成功,“第一次,沒經驗,投資了70萬,才收回了25萬”。他告訴筆者,第一年銷路不好,養殖經驗也不夠。第二年他卷土重來,投資了40多萬,養殖成品海參賣了70萬。之后,他每年都在冬季養殖海參,他說,銷路和收購價直接影響投資的效益,不過這幾年銷路已經不是問題,本地的養殖戶通過與收購海參的經銷商合作,解決了后顧之憂。
2011年是他從事海參養殖第七個年頭,池塘邊上,幾幢自己蓋的小洋樓就是這幾年養殖收成的寫照。據了解,海參對海水鹽度的要求至少要在25‰以上,最佳生長水溫為15℃-18℃,在廣東海南等地目前條件還不是非常適合,黃田月所在的下尾村靠近海邊,海水鹽度28‰,正是海參最適宜的養殖條件,“海參不是哪里都能養,溫度和鹽度條件很重要”。
成片的漁排,每隔一段距離有一間小屋,許多養殖海參的養殖戶直接住在漁排上
他告訴筆者,池塘養殖海參主要和蝦、貝(日本對蝦、花蛤)混養:8月份開始放養200顆/斤規格的花蛤苗,密度200斤/畝,9月份開始投0.8公分規格的蝦苗,密度8000尾/畝,11月份開始放海參苗,在收成之前只投喂蝦料,到了第二年的1月份開始抓海參,3月份開始收蝦,6月份收完花蛤后開始曬塘一直到8月份再開始新一輪的養殖。
據了解,放海參苗的時間一般在11月份,最主要是根據水溫條件,養殖50天后重量可以翻1.4倍,從放苗規格的10頭/斤長到上市時3-4頭/斤。黃田月在管理工作上也沒有太多的訣竅,以調水為主,加上冬季沒有臺風影響,而且在當地暫時沒有病害發生,養殖效益非常可觀。而在當地,還有極少部分人養殖海參苗,過冬以后再運回北方繼續養殖。這種方式一般需要與北方的養殖者合作,并且在養殖池塘須配有人工參礁。
與池塘養殖相對應的(兩種養殖方式對比見表),則是利用有利的海岸線進行的網箱吊養。網箱吊養在霞浦是主要的養殖形式。在霞浦縣溪南鎮附近的東安海域,筆者看到,內灣海域大片大片由木頭扎成的漁排整齊地排列著,每隔一段距離會有一間小屋,大大小小的漁船就是這片海域的“公交車”,郵局、通信營業廳等配套設施一應俱全。乘船在海上穿行,猶如進入小說中的“梁山水泊”。
網箱吊養的籠子,每個籠子分6層,一層中有3-4頭海參
顏闊喜的漁排就在這片海域,他正在給網箱吊養的海參喂料,這種養殖方式喂料以海帶為主,再加上面粉、鰻魚料、酒槽、多維等混合后再投喂,三天投喂一次。把海帶泡在海水中,兩天后海帶變軟,再作為餌料給海參喂食。他從漁排下面撈起一個網籠,上下共分6層,每一層里有3-4頭海參。
據了解,從2005年開始,這里開始利用海上網箱養殖海參,2011年養殖成功率在90%以上。“所以今年的投苗量極速增加,”他拿著養殖了10多天的海參說,海參苗主要來自山東,長速也很快。據了解,一些山東人也到這片海域投資養殖,在海上一住就是4個月。
市場受限北方 量增價格恐下跌
有人說,北參南養未來也可能像福建鮑魚一樣充分占領市場,但是受種苗、加工以及消費市場主要在北方等方面的限制,市場較為被動。
據了解,北方市場在春節到3月份期間基本不會有海參上市,而北參南養在春節前后上市正好彌補了北方的市場空缺。正是縮短養殖時間,彌補北方市場的優勢,使得北參南養在2011年被養殖戶接受,養殖量成倍上升。
把海帶泡在海水中,兩天后海帶變軟,再作為餌料給海參喂食。
福建省水產技術推廣總站高級工程師林國清表示,北參南養就目前而言,風險較小,效益可觀,另一方面,在餌料上也有優勢,網箱吊養的海帶直接成為餌料來源。事實上,由鮑魚產業帶動的南北接力養殖的交流,以及福建省較長的海岸線具備網箱養殖的有利條件都是目前北參南養成功的助力因素。
然而北參南養也有難言之隱,據福建省水產技術推廣總站副站長馬平介紹,海參育苗幾年前在漳州已經突破,而且比北方還能提早兩個月出苗,但是因為無法解決夏天度夏的問題,種苗一直受限制,種苗只能從北方購買。
“買苗難,價格高,今年的山東海參苗賣到130元/斤,比去年貴了10塊錢。”黃田月經常到北方拿苗,去一趟就得半個月以上,更有甚者到北方拿苗一待就是幾個月。他說,海參苗現在都是通過水運過來,買苗最好是親自挑選或者在北方有熟人介紹,而且投苗時間一定要準確,在水溫合適的時間參苗剛好從北方運過來投放,否則損失會很大。
除此之外,養殖量和收購價也直接影響整個養殖的收成。黃田月雖然這幾年養殖效益不錯,但是對今年春節福建海參的收購價還是比較擔憂。養殖量的成倍上升,收購價下降的可能性很大。而顏闊喜和他的朋友最擔心的是,養殖量上升,養殖戶因為急于收海參互相壓價。據其介紹,海參在南方就只能待冬季這幾個月,氣溫上升了就得趕緊收購返銷到北方,“那個時候誰也等不了,畢竟消費市場在北方”!
高密度養殖下病害隱憂初現
北參南養近幾年在南方養殖一直比較順利,但是網箱吊養的高密度養殖下,隱患初現。
就在筆者離開霞浦不久,當地發現一小部分刺參出現死亡。據了解,福建省水產研究所對死亡的原因進行了調查。病害防治研究室技術人員對患病刺參進行病原的分離和感染實驗后,初步確認刺參的“腐皮病”由一種細菌引起,并發現患病刺參的呼吸樹寄生大量纖毛類后口蟲。
有人說,霞浦縣一年的GDP大概是100多億,但是網箱養殖海參估計要占到50個億,一些養殖戶,投資商,銀行機構都把錢投資在這一產業。盡管細菌的鑒定工作仍在進行,但卻給這一產業敲響了警鐘。
業內人士建議,適當降低養殖密度,合理安排網箱布局;遵循少量多次的投餌原則等,或許這是下一步需要改進的地方,也是對北參南養的一個挑戰。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養殖綜合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