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記者 吳彥 年近50歲的
天津陳女士生活在一個大家庭里,每年除夕夜都是家里二十多口人一起過。回憶起這些年的年夜飯,陳女士不禁感慨“生活真像歌里唱的一樣,越來越好了”。從憑證買上2斤魚到近千元的大閘蟹,陳女士家的年夜飯越來越豐盛。
上世紀
70年代
食品金錢都匱乏
“從小時候算起,我印象比較深的是70年代,家里一共5口人過年,花的是我父親的工資,每月大約50元。”當時,陳女士每年臘月二十三那天都要幫母親和面、糗豆餡兒,陳女士的母親魏老太太已經年過八旬,她回憶說:“那時,每到過年賣饅頭的就早早回家了,所以每家每戶都得自己蒸饅頭,再說,也圖個‘蒸蒸日上’的講頭。還有,那會兒豆餡兒不好買,家家都是用糧店供應的紅小豆自己糗。”
陳女士對當年的年夜飯還記憶猶新:“燉豬肉燴白菜、粉條、凍豆腐是年年必有的保留‘節目’,而且凍豆腐絕對純天然,不像現在還要用冰箱、冰柜的,買來鮮豆腐直接往外邊一扔就成了凍豆腐。還有獨面筋,也是當時的代表菜,小時候我經常做。”
賬本
燉的豬肉多是帶骨帶皮的,七八毛錢一斤,一家也就買5斤;包餃子用的豬肉餡塊八毛錢一斤,全家也就買一斤多肉餡;大白菜當年也就2分錢一斤,這可是當時家家的必備菜,每年入冬各家都得儲存個兩三百斤。過年最難得的是有魚吃,憑副食本可以買到2斤左右帶魚,全家都稀罕。再有,就是過年一般家里都會買點酒,大多是一兩塊錢的直沽高粱。陳女士說,當時家里人口也少,10來口人的一頓年夜飯也就花銷十多元,“而且,年年吃的基本都沒什么變化,當年不只沒有錢,吃的東西更匱乏。”
上世紀
80年代
雞鴨魚肉全上桌
“上世紀80年代初我就參加工作了,家里的經濟條件也改善了些。”當年參加工作不久的陳女士月收入已經在50元左右,但她說,比起家庭收入的增加,更重要的是,市面上能見到買到的東西越來越多了。“臘月二十三還是自己蒸面食,豆餡兒的、紅棗的、甜咸兒的,還有刺猬形狀的、老鼠形狀的……種類比以前多多了,不過蒸的數量就少了,因為正月里能搭著米飯吃,不用每天啃饅頭了。”
當時,年夜飯最大的變化就是,飯桌上忽然多了雞鴨魚,“當然不是每一樣都能夠上桌,買了燒雞就不置辦鴨子,如果雞、鴨都齊了,就不做魚了。”在陳女士的印象中,這種情形一直持續到了上世紀80年代中期,“印象中,年夜飯就是從這個時期開始漸漸豐盛的。什么炒肝尖、木須肉、整雞整鴨、宮保雞丁、四喜丸子、素什錦,基本都能在過年的時候端上桌了。”
賬本
當時整雞整鴨基本都是3塊錢一只,拳頭大的四喜丸子2塊錢就能做4個。而且,年夜飯必不可少的餃子,開始有了三鮮餡兒,“不像之前只有豬肉白菜”。“大家過年都喜歡喝點兒酒。”陳女士說,當時酒品市場已經非常豐富了,除了杜康、四特等白酒,市面上還多了勾兌的果酒,有山楂酒、桂花酒好幾種。當時家里過年已經有十多口人了,年夜飯的酒菜花費大概要二三十元吧。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