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上海報道 “長江口青草沙水庫鄰近水域生態修復專項”日前在上海市正式啟動,科研人員在長江口水域首批放流4萬只中華絨螯蟹親蟹,“探究”這片水域的生物多樣性現狀,進而起到保護和改善長江水環境的作用。其中,有1萬只蟹帶上了我國自主研發的標簽、套環雙重標記,被業界譽稱國內最大規模的親本標記放流。
此次啟動的“長江口青草沙水庫鄰近水域生態修復專項”為期5年,花費3350萬元生態修復金。項目通過重要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棲息地修復和構建新型漁礁等措施,使傳統漁業資源得到恢復、漁業生產保持穩定、瀕危物種得到保護。同時,為青草沙水庫鄰近水域水生生物營造良好棲息環境,穩定水生生物群落結構,為長江口區社會經濟發展提供科技支撐和生態保障。
據工作人員介紹,由于長江口廣袤的濕地是中華絨螯蟹最大的天然產卵場,其產量數量和品質的變化,對長江口水域生態環境有一定的監測指示作用。因此,中華絨螯蟹是重要漁業水生生物增殖放流的主要對象之一。此外,今后每年還將放流中華鱘、脊尾白蝦等長江口本地種。
這次放流的中華絨螯蟹親蟹共4萬只,均為長江水系原種或子一代苗種。其中1萬只有標記,是我國最大規模的親本標記放流。這些蟹均通過上海市良種審定委員會的種質鑒定,每只規格約100克~150克,按自然雌雄比例1∶1投放,采用標簽與套環雙重標記,每只親蟹均有惟一的編碼,標記方法是由我國自主研發的。
據有關專家介紹,放流后將采集并研究標記蟹的捕獲點,獲得放流親蟹的洄游路線、洄游速度、對產卵場環境的選擇與適應、放流群體對野生群體的貢獻率等數據。據此,可以科學制定蟹苗放流的技術方案和產卵場保護措施,包括放流時間、放流地點、放流方法、放流數量的確定,以及產卵場精確位置、產卵場環境條件、產卵場保護期的確定等。這些科研成果將為設立長江口中華絨螯蟹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提供重要的科學依據,并給全國乃至全球的水生生物大規模放流提供有益的借鑒。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