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2月6日和8日,
江蘇江都邵伯京杭大運河上,近百艘長30米、寬10米左右的藍色漁船啟航。它們的目的地是江蘇南通和上海崇明島;它們的任務是捕撈刀魚、鰣魚和河豚。
老漁民說
出海捕魚是祖上的傳統 近日,記者來到邵伯鎮路津渡口。這里是京杭大運河東堤,河對面,只停靠著一艘藍色的船。
“河對面停靠的一排藍色的船去哪里了?”記者問。
擺渡的楊志婷告訴記者:“絕大多數船都出海了,只剩下那一艘,可能是老板家里有事,不過也將在近幾天出海。”
“那么多船出海做什么?”記者疑問。
“出海打刀魚啊!”楊志婷說。
隨后,記者乘坐渡船登上京杭大運河西堤,堤壩上有一個村落——東風漁業村。一群老人正圍坐在一起打麻將。77歲的謝女士介紹,東風漁業村世代都是漁民,“可能有了這個堤,就有了漁業村。”
謝女士稱,他們現在年紀大了,經不起海浪了,因此不出海捕魚,只留在家里打打麻將,享享清福。“我們也不知道出海捕魚是從什么時候興起的,反正祖上是這么興的,我們也就這么興,是祖輩留下來的傳統。”
一旁的陸女士告訴記者,她前些年都跟著家人一起出海,“今年孩子大了,要上學,只能留在家里幫著照顧孩子。”
壯觀出行
近百漁船到長江口捕魚 村里有多少漁船?謝女士稱有近百艘,“每年出發都是浩浩蕩蕩的,回來也是浩浩蕩蕩的。你‘五一’前后來看,運河岸邊停的全是船。”
謝女士回憶,從揚州駕船到上海,有300多公里的水路。過去他們的船都是搖櫓船(俗稱手劃船),船上有帆,一般出海都選擇有西北風的天氣,帆一張開,順風南下到長江,再由長江出海。不過,即使是順風,也要走五到六天,而在逆風的時候,少則需要十幾天,多的就不好說了。后來,搖櫓船淘汰了,換成了小機動船,“也不大,一艘船萬把塊錢,12匹或15匹馬力的,走得就快些;再后來,就換上了現在的大船,一艘船造價就40多萬,馬力120匹,只要兩天就到海了。如沿途沒有閘站,只要一天就到了。”
據悉,今年這些漁船出海日期集中選在2月6日,“8號也有,現在只有一艘漁船了。”陸女士說,一般都是立春后選日子出海,立夏前肯定就回來了,“跟候鳥一樣,每年都往返。一年也就三四個月的時間,今年閏月,時間可能更長一些。捕魚期,吃住都在船上。”
在陸女士的引導下,記者登上停靠在岸邊的藍色漁船,“所有的船都是一個顏色,這樣到了外地大家可以相互照應。”
漁船里外都是藍色,很寬敞,頂篷上放置著數十個白色的泡沫,“那是浮子,捕魚時連接在漁網上,可以浮在水面。”船上臥室、廚房、客廳、衛生間一應俱全,如同一個縮小版的房子。
陸女士說,這些漁民都是世代相傳,“基本上每家都有一艘船,有兒子的,一個兒子一艘船……”
每年一次
立春出海立夏返揚養魚 記者了解到,漁民出海主要是為了捕撈刀魚、鰣魚和河豚。漁民們之所以選擇立春后出海,是因為刀魚等是洄游性魚類,從立春開始由海入
江,因此江蘇南通、上海崇明島等長江口是捕刀魚、鰣魚和河豚最早也是最容易的地方。立夏前,他們將返回揚州老家,從事漁業養殖。
漁民陸先生回憶:“過去魚多,但不值錢,一斤只有幾分錢、幾毛錢;現在魚少,價格也上來了,上十元、幾十元甚至上百元的都有。不過,鰣魚、河豚數量現在很少,很難捕到;出海捕魚,捕撈上來的絕大多數都是刀魚。”
出海捕刀魚與在長江中捕刀魚有相同點也有區別,“相同點都是根據潮水捕刀,一般都是漲潮時捕刀,但如果當天風力超過8級,他們就不捕了,浪高容易出危險;不同點是出海捕刀不需要拉網,只需要選一個地方,然后下錨,撒網,網呈一個口袋形狀,等到要落潮時收網就可以了。一張網一般長50米左右,高十幾米到幾十米,一艘船一次可下七八張網。”陸先生說。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