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2月13日,
福建寧德市霞浦縣溪南鎮刺參養殖大戶葉欽溫正在自己的養殖區內領著10來名工人給刺參喂食。只見他提溜起一個個吊籠,打開籠蓋,放進新鮮的海帶,就完成了一次喂食。“這幾年海參養殖效益非常好,我去年養了6000多斤,今年又養了9000多斤,估計收入比去年會翻3倍左右”葉欽溫笑容滿面地說。
溪南是霞浦的水產養殖大鎮。以前,這里的養殖戶們主要養殖大黃魚,有著豐富的水產養殖經驗。但隨著大黃魚養殖規模逐步擴大,產量年年上升,價格卻時有起落,存在一定的風險。根據《中國水產養殖網》發布的水產價格行情,2011年12月份大黃魚的價格比2010年同期每斤低了4元左右。經過多年市場風浪摔打的養殖戶們,選擇了不把所有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的養殖策略,規避市場風險。
“霞浦海區秋、冬、春的水溫十分適合刺參生長,從11月份投苗,次年4月份即可收成,養殖周期快、效益高。從2003年開始,霞浦的養殖戶便從北方省份調刺參苗來霞浦養殖。”縣海洋漁業局高級工程師江國強說,許多養殖戶嘗到了刺參養殖業生產周期短、資金回籠快的甜頭,趨之若鶩。特別是位于東吾洋沿岸海區的溪南、北壁、下滸等鄉鎮的養殖戶,更是利用自身的資源優勢,跟隨市場這只無形的大手,積極調整著水產養殖結構,以發展刺參養殖為重點,逐漸形成了“北參南養”規模。
根據介紹,霞浦縣經過多年摸索,“北參南養”的技術到2008年有了突破,采取筏式吊籠養殖模式,“北參南養”漸漸步入正軌,養殖規模也隨著技術的成熟越來越大,今年僅溪南鎮養殖面積比去年就擴大了三分之二,刺參的養殖量達到了10多萬箱。據統計,霞浦縣今年刺參放苗數量達到1.5億斤,產值將達30億元以上,從北方“游”來的海參已成為霞浦水產養殖的支柱產業之一。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