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轉變方式 推動創新 壯大企業 今年,湖北荊州市沙市區將以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產業結構、完善漁業設施、推動科技創新、壯大龍頭企業為抓手,大力發展特色漁業、科技漁業、生態漁業、休閑漁業。水產養殖面積有望達到5.6萬畝,改造精養魚池0.5萬畝。水產品總產量5.43萬噸,漁業總產值7.8億元,使漁民收入和漁業發展質效并舉。
今年,該區將加大科技推廣力度,發展現代特色養殖。積極與華中農業大學、長江大學等高校開展校地合作,集中解決制約漁業發展的技術瓶頸,提高水產業科技含量和現代化水平。同時,加大科技培訓力度,普及和提高漁民養殖技術水平。進一步優化小龍蝦野生寄養,突出發展沿長湖特種水產養殖帶。2012年,全區小龍蝦野生寄養面積1.6萬畝,鯰魚養殖達到1000畝,黑尾鲌200畝,力爭名優水產品池塘主養套養面積達到2萬畝以上。
該區還將培植休閑漁莊,提高休閑漁業效益。抓住長湖旅游觀光帶建設,在長湖沿岸發展各具特色的垂釣休閑、水上觀光、水產特色餐飲和休閑度假等不同類型的休閑漁業實體,為漁民增收開辟新途徑,為建設新農村注入新活力。2012年將重點支持鑼場的艷陽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岑河的東湖休閑觀光生態農莊的建設。同時,推進精養魚池改造,發展健康高效漁業。按照市場運作的辦法,按照“小改大、淺改深、低改高”、大力實施“標準化精養魚池改造增效工程”。把精養魚池標準化改造作為保障水產品有效供給和穩定城鄉居民菜籃子的重要內容。
沙市區水產局局長張永輝介紹,今年該區水產局將積極申報1—2個省級健康養殖示范場,引導水產企業與漁民專業合作社培育自主水產品品牌,增加水產品的附加價。同時,還要建立水產品生產電子檔案和投入品使用記錄,使進入市場的水產品從生產到銷售全程進行質量安全監控確保水產品質量安全。
今年,沙市區還將引導加工龍頭企業與科研院校聯盟合作,加快新技術新產品研發,加速培育漁民專業合作社,重點幫助德源水產專業合作社進行鯰魚品牌認定和擴大生產規模。逐步形成“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養殖戶”的產業化經營模式,實行加工企業與原料基地有效對接。不斷增添漁業發展的活力。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