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霞浦刺參投苗約4500噸左右,絕大多數養殖在溪南鎮東安、下滸鎮壇嶼和長春鎮埕鎢等海區,數量約9萬框。此次患病的刺參,集中在溪南鎮油菜嶼至下滸鎮雷江島海區,范圍并不大。根據監測,該海區適養的密度約為1萬框,現在卻養了3萬框左右,大大超出了海區養殖承受的能力。縣海洋與漁業局陳裕紹局長說:“刺參出現脫皮、腫嘴、化皮、吐腸甚至死亡的現象,不但與今年海水溫度低有關,與養殖過密關系更大。”
據悉,刺參養殖利潤近年較高,養殖戶遂一哄而上,全縣刺參養殖面積迅速擴大,出現了無度、無序、盲目發展的問題。去年11月,刺參大量投苗一開始,霞浦縣海洋與漁業局就多次下發《刺參養殖注意事項》,并組織技術人員上漁排,向養殖戶宣傳降低養殖密度,但收效甚微。去年12月,海區開始出現少量刺參患病,霞浦海洋與漁業局即派出由水產技術推廣站技術人員組成的調查組,深入現場調查,并將采集到的患病刺參樣品送“福建省水產研究所”,進行檢驗分析。根據省水產研究所鑒定,霞浦刺參“腐皮病”發病原因之一就是養殖密度過大而導致的區域水體富營養化,由燦爛弧菌引起。同時,發現刺參呼吸樹內寄生大量后口蟲。大量纖毛類后口蟲進入刺參的呼吸樹,影響刺參正常呼吸。
“刺參以海帶為主食,正確選擇餌料,才能保證刺參健康生長。”年初駐村監測刺參生長的水產養殖工程師蔡珠金說,“刺參發病還有一個原因,是許多養殖戶為了提高刺參生長速度,使用添加了小魚粉末的餌料,導致刺參免疫能力降低、養殖區富營養化。這種急功近利的養殖心態,更加劇了發病和死亡。”據他長期監測刺參養殖生產情況看,用其它餌料喂養的刺參與用海帶喂養的刺參,生長速度相差無幾,但對疾病的抵抗力卻低了很多。
霞浦縣海洋與漁業局工作人員介紹,此次技術員下到海區后,重點是引導養殖戶落實省水產研究所提出的降低養殖密度、加強養殖管理等措施,動員養殖戶把患病刺參與健康刺參隔離,將已經死亡的病參集中處理,不要隨意丟在海上,以免造成二次污染。同時,技術人員進點指導養殖戶,合理使用藥物,防治病害。推廣使用海帶喂養刺參,提高抵抗力,并將每框3000只刺參的密度降低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騰出空間,以利刺參的生長,把這次刺參病災的損失降到最低。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養殖綜合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