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在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保護區邊界,建設一座水電大壩是否合適?在周邊電力可以保證的情況下,再建一座單位投資規模更大的水電站是否經濟?
昨日(28日)下午,《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得到的答案均是否定的。
由農業部長江漁業資源管理委員會辦公室、大自然保護協會聯合開展的最新調查顯示,隨著上世紀70年代長江第一壩葛洲壩的開工,長江上游特有魚類的生存空間就開始不斷受到擠壓。上世紀90年代開工的三峽工程進一步惡化了魚類的生存環境,使棲息地面積縮小約1/4.
而即將開工的小南海水電站將有可能阻斷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遷徙繁衍最后的生態通道,對長江上游的水生生態系統將造成毀滅性影響。
保護區為電站讓路
《重慶長江小南海水電站“三通一平”工程環境影響評價公眾參與信息公告》日前開始公示并征求公眾意見(詳見本報28日報道).
據大自然保護協會介紹,盡管多家環保組織幾年前就開始關注重慶調整“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動向,也積極與重慶市、環保部等溝通,試圖勸阻小南海水電站的建設,但上述公告出來后,還是讓各家環保組織感到震驚。
而在此前,大自然保護協會長江項目負責人郭喬羽等人在與重慶市有關部門的接觸中,對方始終回避建壩的意圖。
據介紹,2000年,為彌補三峽工程造成的影響,原瀘州市長江珍稀魚類自然保護區和宜賓地區珍稀魚類自然保護區合并建立了“長江合江—雷波段珍稀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包括長江上游和金沙江下游江段及其部分支流。
2003年,因為金沙江水電工程的開發,開始對“長江合江—雷波段珍稀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范圍進行調整。2005年,保護區范圍調整至由向家壩開始,下游延伸至重慶馬桑溪,增加赤水河干流和部分支流、岷江下游和越溪河支流,以及南廣河、長寧河、沱江和永寧河河口區河段。
2010年11月,重慶市提出調整保護區范圍的申請,要求對保護區95.80公里的水域進行調整。
2011年1月10日至21日,環保部對此“調整”進行公示。此次調整將把保護區范圍縮小1460.4公頃。調整后該保護區在重慶轄區內的范圍將縮小,調出長度22.50公里;石門鎮至地維大橋由緩沖區調整為實驗區,長度73.30公里。
據重慶方面稱,調整保護區主要是基于城市發展、港口建設等需要。
“但小南海水電站‘三通一平’工程環評公示出來后,重慶市的意圖已經很明顯了。當初調整保護區,就是為小南海水電站讓路。”綠家園召集人汪永晨說。
大自然保護協會提供的資料顯示,2009年《重慶市政府工作報告》中所列當年的主要任務就包括:“積極爭取中央支持……突破小南海水電工程等戰略項目前期工作”。
據大自然保護協會介紹,重慶市積極籌劃小南海水電站的依據是1990年完成的《長江流域綜合利用規劃》,其中提到:長江干流三峽之上、向家壩之下,應當修建小南海、朱楊溪、石硼等大型電站。小南海水電站規劃裝機1000兆瓦,預計年發電量40億度。后又調整為總裝機1764兆瓦,預計年發電量88.35億度。
重慶當地媒體稱,小南海水電站有可能是“十一五”期間重慶最大的單體投資項目,工程計劃靜態總投資239億元,工程一旦建成,電力將主要用于市內,可徹底改變重慶拉閘限電的歷史。
高昂的生態代價
但建設這樣的水電站首先將帶來高昂的生態代價。
根據大自然保護協會等單位剛剛完成的最新評估,導致長江重點魚類保護對象生態屬性退化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大壩的建設。
調查發現,上游及支流的大壩水庫建設已經阻斷了魚類的洄游通道,而同時水庫調度也對長薄鰍、圓口銅魚、中華金沙鰍、華鯪、魚類漂流性卵苗、達氏鱘等長江特有魚種產生較大影響。
據大自然保護協會淡水保護項目官員楊波介紹,2011年1月至11月,調查人員分3次對該保護區所有管理處(站)所管轄的江段進行了現場調查,掌握了大量有關保護區的第一手資料。
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涉及云南、貴州、四川和重慶,是我國唯一跨越四個省級行政區域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也是我國最長的河流型自然保護區。
據介紹,保護區魚類區系組成具有長江上游區系的特點,包括古代上第三紀早期魚類區系類群(14.9%)、中國江河平原區系類群(55.7%)、南方(熱帶)平原區系類群(14.7%)、中亞高原山區區系類群(7.7%)、中印山區區系類群(7.0%),顯現出東、南、西、北各方魚類在此混雜共處的過渡特點,反映了區系的復雜性。
“這些珍稀特有魚類含有大量特異的遺傳物質,具有其他物種所不能取代的特性,是漁業可持續發展的魚類物種基礎。”楊波說,而小南海水電站的建設將帶來高昂的生態代價。
分析顯示,小南海和其他梯級電站開發的累積效應將會嚴重改變河流生態系統的水域環境,對棲息的珍稀、特有魚類造成毀滅性影響。
大自然保護協會此前公布的資料顯示,長江久負盛名的“四大家魚”(草魚、青魚、鰱魚、鳙魚)因三峽大壩建成蓄水,魚苗發生量急劇下降。長江中下游2004~2006年的平均魚苗發生量與2003年蓄水前相比,驟減了90%。
經濟效益待考量
小南海水電站飽受社會各方的詬病,除了生態方面的原因外,電站的經濟效益也是重要方面。
大自然保護協會昨日提供的資料顯示,小南海水電站設計年平均發電量僅88.35億度,僅僅是與其相鄰的金沙江下游四個梯級和三峽水電站年平均發電量的3%。同時,小南海水電站的單位千瓦投資規模也是這幾個相鄰電站的2~4倍。
據國際專業分析機構介紹,目前長江上游主要支流的梯級開發已大規模啟動。按中國三峽工程建設總公司發布的數據,從重慶上游正在籌建或建設中的烏東德、白鶴灘、溪洛渡、向家壩到重慶以下已經建設完成的三峽水電站,這五個巨型水電梯級的年平均發電量將達到2714億度。如果再考慮金沙江中游已經規劃的八級水電站,以及其他支流上密集的大中小水電站,總發電量還會更大。
“單純就經濟效益而言,擬建小南海水電站的經濟效益明顯劣于其相鄰的干流電站。”郭喬羽說。
據測算,已經建成的三峽水電站單位千瓦裝機投資約為4950元,按照規劃數據,金沙江下游三座梯級電站的單位千瓦裝機投資分別為,白鶴灘3997元,溪洛渡3538元,向家壩5749元。而擬建小南海水電站的單位千瓦裝機投資將達到13553元。
這還是基于目前的投資估算。如果再考慮到可能修建魚道等過魚設施以及其他的生態補償,進一步造成裝機容量的損失和投資增大,小南海水電站的經濟效益會進一步下降。
據記者了解,小南海水電站“三通一平”工程環評公示出來后,遭到環保人士的普遍反對。公眾與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馬軍對此表示:“小南海水電站前期工程正在作出公示,其回水將使得長江上游最后的珍稀特有魚類保護區名存實亡,數十種珍稀、特有魚類將失去其最主要和最后的庇護所。發展是否要留有余地?保護是否該有個底線?”
四川省地礦局區域地質調查隊總工程師范曉也表示,原國家環保總局曾明確指出:“在規劃修編與建設中,應明確調整后的保護區內不得再進行水利水電開發活動。”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