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前不久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明確提出了“又好又快”發展這一重大指導思想,“快”是對經濟發展速度的強調,“好”是對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的要求。從去年的“又快又好”到今年的“又好又快”,表明更加重視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把質量和效益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這個大政方針下,今年的海洋經濟工作應如何做?
說到好與快,這些年來,海洋經濟發展由小到大、由弱到強,在“快”與“好”上可圈可點。據悉,2006年主要海洋產業總產值有望突破1.8萬億元,增加值約8400億元,同比增長16.9%。其中,廣東、上海、山東、浙江、福建等省市繼續保持海洋經濟大省(市)的龍頭地位,其他省市海洋經濟也呈現大幅增長的態勢。應該說,這些成就已實現了“十一五”時期良好的開局。
但是,如果用“又好又快”的標準來衡量,各地海洋經濟快速發展中仍存在突出的矛盾和問題。海洋經濟雖然朝著宏觀調控的預期方向發展,但基礎還不穩固,付出的資源、環境代價很大,不穩定、不協調的因素仍然較多。首先是仍有許多地區發展觀念不夠科學,不正確的政績觀還較為普遍地存在。地方政府追求海洋經濟高速增長的沖動依然很強烈,忽視了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以及發展中的資源與環境代價問題;其次是海洋產業增長方式不集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成為海洋經濟增長模式中的痼疾,粗放的增長方式還沒有根本改變;三是管理水平不高,無論是在政府層面還是在企業層面,都存在管理手段落后和管理粗放的問題,各種決策失誤所造成的浪費屢見不鮮。總之,海洋經濟發展還不能說已做到“又好又快”。
那么,怎樣才能“又好又快”?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必須做到“三個協調”,即速度、質量、效益相協調,消費、投資、出口相協調,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對目前海洋經濟發展現狀而言,要實現上述目標,關鍵是要圍繞“好”字做文章,其中四個轉變至關重要。
一是要轉變發展觀念。由于長期以來把“快”置于“好”之上的粗放型增長方式慣性很大,不易扭轉。因此要大力宣傳和牢牢樹立科學發展觀,把片面追求海洋經濟增長的速度轉到以實現科學發展為根本要求、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主要目標上來。充分認識“好”是“快”的前提條件和動力,也是海洋經濟發展的目標。
二是要轉變發展模式。要走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大力發展海洋循環經濟。既要有解決眼前突出問題的緊迫感、自覺性,更要有打基礎、管長遠、謀全局的主動性、科學性。既要考慮地方加快發展的合理性,更要著眼全局利益、長遠利益、可持續發展的規律性。堅持海洋經濟的科學發展、穩健發展、和諧發展。
三是要轉變海洋經濟增長方式。在宏觀調控中積極主動地推進結構調整和增長方式轉變。既要考慮不同生產力水平決定著不同產業層次的客觀性,更要始終堅持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注重優化結構,著力提升產業層次,走集約式發展之路。在節約資源、保護環境、不斷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的基礎上實現經濟較快發展。
四是要轉變經濟工作的指導方法。切實把政府經濟管理職能轉到主要為市場主體服務和創造良好發展環境上來。正如孫志輝局長在全國海洋廳局長會上所說,經濟社會發展對海洋事業的需求愈來愈旺盛。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要求海洋產業必須不斷提高對國民經濟的貢獻率,各行業、各地區對海洋的期待值越來越高,同時也對海洋管理、海洋執法、海洋科技、海洋服務等項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可以說,中央的各項政策和要求出臺之后,落實的關鍵在于各級地方政府。今年海洋經濟發展成就如何?就看各地對“又好又快”的理解、貫徹程度,看四個轉變能否落到實處。
南方漁網編輯:黃倩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