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下崗工人張五一造潛艇有驚有喜更有愁 在這間破敗的廠房里,張五一今年要交付三艘小潛艇。 每艘20萬元 已獲來自大連、蓬萊、龍口的3張訂單 漁民要買潛艇用于海底捕撈 今年37歲的湖北武漢張五一高中學歷,下崗前在一家機械廠上班,如今的他成了一家潛艇制造廠的廠長。該艇出廠價在20萬元左右,截至目前,張五一簽了三份訂單,客戶分別來自大連、蓬萊、龍口,都要在今年交付。 張五一是個“打醬油”的 中國民間造潛艇第一人造潛艇時只是看熱鬧 在漢陽紅光路譚李灣,有一間上世紀80年代的廠房,它是張五一的潛艇組裝基地。漏風的窗戶、斑駁的墻面,讓你無法與造現代化的潛艇聯系到一起。廠房中央立著一艘紅褐色的封閉船體,形似大茶壺,四周焊花四射,這就是張五一將于下月交付的第二艘潛艇。據了解,該艇出廠價在20萬元左右。 記者見到張五一時,拖著一瘸一拐的雙腿,在廠房里來回指揮,并不斷接聽電話。“潛艇工廠”有工人10來人,廠長張五一和技術員有單獨的辦公室。說是辦公室,其實是個廢棄平房,有一間教室那么大,5張辦公桌上只放著一臺老式的臺式電腦,沒有空調,窗戶連玻璃都沒有,掛著一塊紅色的塑料布擋風。 提起那條瘸腿,張五一笑稱,在造潛艇期間,他在家換燈管時摔了左腿。醫生說,骨折了,至少躺3個月。因惦記著造潛艇的事,張五一哪管什么醫囑,沒幾天就下了床,一直瘸到現在。 此前有媒體報道張五一時,介紹他是中國民間造潛艇第一人李玉明的弟子。張五一笑著說:“其實,最初我也是一個看笑話的!”在李玉明造潛艇時,自己也擠在人群中看熱鬧,與李玉明并不熟悉。 第一次看到李玉明靠敲敲打打造潛艇,張五一的第一反應是:“就這樣造潛艇,完全是鬼鬧,不是搞笑嗎?”但他仍然感激李玉明把他帶上了這條路,而且他現在制造潛艇就用到了李玉明的鰭板專利技術。 張五一今年37歲,最高學歷是高中,下崗前在武漢一家紡織機械廠上班,現在的破廠房就是當年他上班的工廠。得知他要造潛艇,留守人員便宜租給了他。 在張五一造潛艇之前,他和船最親密的接觸是焊接過玻璃鋼船體。他明白,靠純手工敲敲打打,肯定造不出合格的潛艇。 與大家光看熱鬧不同的是,張五一捕捉到了另外的信息:小潛艇其實有很大的市場,一旦研制成功,商機無限。張五一最初掏了3萬元,資助李玉明研發,但3萬元造了幾個沉到湖里的鐵砣砣之后,連泡泡都沒冒一個。 張五一還是決定下大本錢造潛艇。他掏出了全部家底,并四處借錢,后來朋友看到他都繞道走,“都被我借怕了”。張五一統計了下,前前后后投進去的錢有300萬元。 張五一執著造潛艇 小潛艇增加新功能可加裝機械臂還能水下攝像 張五一向記者介紹了制造潛艇的總工程師李師傅(應本人要求,總工李師傅為化名)。李師傅,今年已經68歲了。 李總工開始也是一名看熱鬧的群眾。李師傅告訴記者,自己曾經從事船舶制造工作,對潛艇有所了解。他說:“愿意幫他們,不為錢,而是被張五一這個年輕人不怕苦,不怕難,敢闖敢干的精神打動。”“當時看到他們一次次失敗,連制作方向都錯得離譜了,作為一個知情人不說出來,不幫他們,不忍心。” 李師傅說,因為住得近,經常去看他們試水。有時秋天了,氣溫很低,看到張五一一個人穿著個短褲頭,泡在水塘里,調試設備,一會上一會下,“一個年輕人,能那樣吃苦,真不多見。” 在李總工的帶領下,記者進入到潛艇內部探底。圓形的進口剛剛容一人進出,下到艙底,空間狹窄,僅容兩人站立。正前方有個巴掌大的玻璃觀測孔,面前是一排控制閥。李總工說,“操作很簡單,一教就會。”排水閥門,進水閥門,方向舵,打開排水閥上浮,打開進水閥下潛,方向舵管左右。 在潛艇艙門邊,還有一個掄式閥。在緊急情況下,開動掄式閥,可以丟下壓載潛艇的重物,迅速上浮。 這艘潛艇還具備多種功能,艇身前安裝了機械臂,可以進行海底捕撈。此外,他們還根據客戶需要,可以在潛艇的前方加裝水底攝像設備,可將視頻畫面接到艙內,監控海底情況。 造潛艇面臨資金困局 費勁“招商”無人敢投資 張五一說,在賣出第一艘潛艇后,打電話的、咨詢的,接連而來。有管理水庫的,想買潛艇用于閘門清淤。最多的是沿海漁民,要用潛艇搞海底捕撈。張五一打開手機電話簿,只見里存了近百個要潛艇的客戶電話。記者看到,這些電話全部來自于沿海地區,有山東、浙江、遼寧等省。 李師傅告訴記者,還有個別人對潛艇提出了特殊要求,“有人要求續航能力達到1000公里。我們造不出,也不敢造。萬一是拿來偷渡,那不是違法嗎?” 截至目前,張五一簽了三份訂單,客戶分別來自大連、蓬萊、龍口,都要在今年交付,其中有的客戶已經付了定金。在和客戶的協議上,記者發現雙方把潛艇換了另外一名稱,叫做海底采集器。張五一說,這是規避風險。 張五一很清楚,靠這樣的廠房和設備,他根本造不出工業化的產品。現在,他與黃陂的一家船廠合作造潛艇。那家船廠有特種船舶制造資質,張五一接到訂單后,那家船廠就做他的代工廠。 張五一說,目前最大的是資金問題,“我現在只能一個月造一艘,沒資金。”買家一般只付2萬元訂金,造好了,驗了貨,安全沒問題,才會付全款,前期投入的資金都需要張五一拿出來。為此,他四處張貼招商公告,吸引別人墊資造潛艇,總共只來了3個人,聽他講了講,仍然1分錢也沒投。 為何融不到資?李師傅說出了他的分析:這種小潛艇,任何一個大船廠買過去,都能馬上仿造出來,甚至可以造得更好。之所以沒有大企業敢造這種小潛艇,因為國家沒標準,沒有標準,上千萬元的投入,會有什么樣的結果,也沒人敢承擔。 對這種分析,張五一自有解讀。“沒有標準,我們就是要闖出個標準,制定出標準來。標準也是人定的。”張五一說得斬釘截鐵。 記者連線張五一的首個潛艇客戶 大連叢志杰:下海撈參挺好用 大連金洲區人叢志杰,是張五一的第一個潛艇客戶。張五一曾經說,我是第一個造出民用潛艇的,第一個買我潛艇,并且使用的人勇氣也大。 11日,記者輾轉聯系到叢志杰。在電話中,叢志杰很爽朗地告訴記者,“用得還蠻好,潛了幾十次了。感覺就是在海底下,開起來沒有汽車那樣靈活。” 叢志杰介紹,他在大連長海縣搞海參養殖,每年春節前后,都要請潛水員下海捕撈海參。一般情況下,一個潛水員下海一次,40分鐘捕撈能撈上來50公斤海參,每次下潛支付捕撈費1000元。潛水員一天只能下去兩趟,且危險系數高,在有大潮水時還不能下潛。 在看到張五一的潛水艇成功試航后,他有了利用潛水艇捕撈作業的想法。根據叢志杰的要求,張五一造出了能捕撈的潛艇。 在提貨前,叢志杰看到張五一造廢了五六艘,他還是相信最終成品會安全。張五一把貨送到長海后,就一直待在海邊,為叢志杰整整調試了3個月,有時直接跳到冰冷的海里。在張五一手把手的教練下,叢志杰迅速掌握了下潛技術。 按照設計,這艘潛艇可以下潛30米,但叢志杰表示,并未用到極限,平常最多也就是潛到20米。叢志杰列舉了用潛艇捕撈的優點:不受潮水限制,一次可潛10小時,相當一天請了5個潛水員,5個潛水員可以潛10趟,用潛艇相當一天省1萬元。按叢志杰的說法,花15萬元買潛艇,大大提高了采摘海參的效率,買潛艇的成本早已經收回了。 據叢志杰介紹,在大連也曾經有一個富商造過民用潛艇,但造價高昂,是上千萬的觀光潛艇,最后出口到泰國。但叢志杰需要的就是簡陋型,不需要高精尖設備,只要能下潛能捕撈就行。叢志杰曾經找到這位富商,要他造這種捕撈小潛艇,但這位富商看不上,不愿造。 記者通過網絡搜索查證,在2005年,確有媒體報道大連一企業家建造民用觀光潛艇并出口泰國的消息。而本地知名船廠武船,在數年前就開始生產民用觀光潛艇,主要用于國內海底景區游覽。 (據《武漢晚報》) 【相關鏈接】 英國退役飛行員自制飛機環游世界 英國退役飛行員帕特里克·艾略特和妻子琳達花費16年時間建造了一架小型飛機,并乘坐它完成了環游世界之旅。據悉,他們是第一對乘坐自制飛機環游世界的夫婦。 艾略特夫婦從2010年9月開始環球之旅,歷時1年零1天之后返回英國。在此期間,他們共飛行99次,飛行241小時22分鐘,周游23個國家。57歲的琳達認為,她和丈夫最大的成就是“如今仍然能活著講話”。“我們擠在狹小的駕駛艙里,在降落的時候,壓力非常大,說不出話來,并且必須時刻保持警惕,做出迅速反應。但我們合作得非常完美,我簡直等不及開始下一次冒險了。” 他說:“作為一名英國航空公司的飛行員,我飛過很多地方,卻只能在每個目的地待上24個小時。我想有機會按照自己的計劃飛行,去看看這些令人沉醉的地方。” 這架飛機的每個部分都是由帕特里克依據復雜的安裝手冊,親自制造、定型和組裝的。為了購買一些特殊零件,這對夫婦甚至走遍美國,并從紐約進口了飛機引擎。 |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