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正是羅氏沼蝦蝦苗上市的高峰季節。近兩年由于蝦苗連年減產,羅氏沼蝦產量占全國四分之一的高郵、姜堰、江都地區,10多萬蝦農損失慘重。3月3日,記者特地前往蘇中最大的蝦苗養殖基地江都小紀鎮吳堡村,調查今年苗情。
吳堡地處高郵、江都、姜堰交界處,幾無工業,記者車行至此,卻常見田間有高聳的煙囪冒出黑煙。“今春氣溫太低,蝦苗對水溫十分敏感,必須要靠燒煤把水溫控制在30度左右。”記者走進張愛勇的育苗車間,猶如進了熱烘烘的澡堂。苗場3臺燃煤鍋爐24小時晝夜運轉,每天燒煤就得2噸多。聊起育苗成本,張愛勇說:“我這新繁苗場投資了500萬,不建這種高規格苗場風險更大,干這一行,首先得虧得起。”
投資羅氏沼蝦苗場這兩年很熱,僅吳堡,兩年來苗場就已從3家變成了7家。引發投資熱的主因還是育苗市場的變化,蘇中地區多年前就是全國羅氏沼蝦養殖基地,蝦苗年需求量約60億尾。2010年起,因太湖治理國內蝦苗供應量銳減,且蝦苗質量大幅下滑,很多蝦農高價搶回的蝦苗存活率還不到30%,因此我省10多萬蝦農這兩年普遍遭遇“無蝦可養”的困境。
“吳堡每年蝦苗供應量最多20多億尾,只占到周邊市場需求量的三分之一,市場供不應求,按理苗農日子應該很好過,但育苗的風險實在太大了。”徐志明早在10多年前便開始摸索羅氏蝦育苗,他的苗場也是目前我省掛牌的僅有的兩家良種繁殖基地之一。但他坦言,育苗如賭博,就是同一片苗場同一個技術員,在不同年份育出的蝦苗也不能保證質量穩定,很多風險并非有了技術或規模就是可控的。他列出了三大不可控因素:第一,蝦苗對水質要求非常高,一旦水質有細微的變化,可能技術人員還沒察覺時,蝦苗就已經有了反應;第二,目前業界對羅氏沼蝦疫病研究還遠遠不足,蝦苗突然死亡或者光吃飼料不長大的現象屢見不鮮;第三,主要飼料“豐年蟲”的市場價,今年從40萬元一噸暴漲到46萬元,但質量卻一直沒有保障,一旦飼料買得不好,不僅貨款無歸,蝦苗質差也沒了銷路。
正由于育苗風險大,過去一般都是由村集體辦育苗場來分攤上游育苗和下游養殖戶的風險,而現在,市場和風險都集中在少數育苗蝦農。高郵龍虬鎮羅氏蝦養殖戶荀術華算了一筆賬:塘地租金每年每畝800元,用于蝦塘改造的錢每畝需要1500元,溫室的建筑材料每畝1500元,再算上蝦苗、飼料的錢,他的35畝蝦田一年投入要30多萬元,“這么多錢投資下去,一旦蝦苗出問題,這些錢就等于全扔水里啦。”
育苗市場不穩,意味著整個羅氏沼蝦產業今后將持續上演“過山車”行情。對此,揚州大學水產系的教授、專家則認為,羅氏蝦產業遭遇的“苗困境”根源還在于技術。育苗市場本身具有高風險、高收益的投資特性,在羅氏蝦產業比重較大的地方,政府可以采取一些招商引資措施,引進掌握先進技術的投資單位和技術合作單位,爭取形成產學研合作和多元投入的育苗市場架構,通過市場手段改進蝦苗養殖技術。與此同時,政府也要適當改變目前“錦上添花”式的幫扶模式,財政和技術支持不能僅限于幾家良種場,而要針對行業普遍性的技術難題,牽頭相關部門進行技術攻關,為苗農雪中送炭。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種苗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