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由于江豚尸體已嚴重腐爛,未能確認主要死因,行動組已抽取樣本作進一步化驗。該基金副總監吳守堅指出,2006年至今已出現180宗鯨豚擱淺個案,惟只有少于10%能確認死因。他表示,基金早前已向機管局建議在增建第3條跑道時,必須做足環境評估及紓緩措施,以減低對中華白海豚造成的影響。
行動組日前接報后,到大浪灣泳灘為擱淺的江豚作詳細檢驗,證實牠為成年雄性江豚,身長145厘米,估計年約5歲,胃部仍有大量未完全消化的魚及魚骨,相信死前曾經進食,但由于尸體發現時已嚴重腐爛,主要死因仍有待進一步化驗。
吳守堅指出,基金自2006年起與漁護署合作跟進鯨豚擱淺事件,至今合共處理180宗個案,當中56尾為中華白海豚、118尾為江豚,6尾屬其它鯨豚物種,近年每年平均發生20宗至40宗海豚擱淺個案,主要為江豚。吳守堅指出,由于大部分的鯨豚尸體被發現時已嚴重腐爛,如遇上炎熱天氣,尸體腐爛速度會加快,令化驗工作變得相當困難,整體只有少于10%個案能確認鯨豚死因。
|
他指出,專家往往能在鯨豚尸體的樣本中,掌握各項重要信息,協助訂定長遠而有效的保育政策,但不少市民卻忽略舉報發現鯨豚尸體的重要性。他表示,基金將繼續透過處理鯨豚擱淺個案,密切監察沿岸發展對海洋生態環境及鯨豚健康的影響,并向機管局及其它相關部門提供意見及技術性支持,以便妥善保育本地的鯨豚及其棲息地。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