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4月22日,記者出了山東德州市陵縣陵城鎮之后不久,離著李永學的養魚場還有很遠的距離,就看到四架巨大的風車在微風吹拂下徐徐轉動,周邊是9個整齊劃一的魚塘和其他配套建筑。
這里就是魯西北第一家工業化養魚場。記者來到時,正趕上李永學給魚喂食,只聽他喊了兩聲“來…來…來…”一把魚食撒下去,色彩斑斕的觀賞魚成群游過來,你爭我搶濺起美麗的水花,煞是惹人喜愛。
今年58歲的李永學是電業部門一名退休干部,他在幾年前就發現隨著人們經濟條件的改善,在家中養觀賞魚,正逐漸成為一種時尚和愛好。李永學認為這里面有巨大的商機——他瞅準了養殖錦鯉這條路。
2010年,他投資300多萬元在西李村承包坑塘60畝,建起了有9個魚塘、32個室內養魚池、2個無閥濾池、1個環道卵化池的工廠化養魚場。
最初,他引進了500條優質錦鯉苗,投放魚池里。一年后開始產卵了,眼看著小魚孵化出來了,他十分激動,馬上準備篩選魚苗。沒想到一網撈上來,他卻傻了眼:許多魚苗出現病變,痘瘡、水霉病、爛鰓病等。因為換水不及時,一池腐敗的死水導致魚苗生了病。
李永學決定立即改善魚塘水質。但河里沒有活水可用,地下水不能隨便抽取,他只能循環利用,先從魚塘把水抽出來,通過過濾、消毒、殺菌,凈化后,再注入回魚塘里。成本之高顯而易見:普通電力抽水每月光電費就得3000多元。
李永學通過四處參觀,結合自己從事電力工作的經驗,萌生了用風能代替電抽水的大膽想法。他采購了四個風車,設計出一個多功能循環養魚池,用風力帶動水泵,把魚塘里的水抽到高處凈化池,在凈化池中過濾消毒,完成凈水后,再注入到魚塘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水質凈化循環系統。
風車還可以增氧,不需用電帶動增氧機,靠鼓風就能輸送氧氣。“風能最大的缺點是不穩定,沒風時咋辦?“老李想出一個辦法,有風時把水提到屋頂儲水池進行凈化處理。”沒風時就把水放下來,不管有風無風,都能做到水循環,有效保證了水質。”
“自從用上大風車,水質好了,錦鯉很少得病,活蹦亂跳,長勢喜人。一個風車在三級風以上的情況下,能達到1000瓦的效率,四臺同時開,一天轉10個小時,一天就能節約40度電。”李永學對記者說。
此后,李永學又盯上了太陽能,用太陽能熱水器來調節水溫。記者看到養魚池的屋頂上整齊排放著一排排的太陽能管。
“我一共安裝了24組太陽能熱水器,每組有50根熱水管,用來供應地暖來調節水溫,保證冬季大棚里的魚苗正常生長。這樣不但能提前一個月進行魚苗孵化,讓魚苗提前上市,還能提高產量,增加效益。”李永學介紹說,“原來孵化都用鍋爐調節溫度,既得燒煤,還得增加鍋爐工,無形中增加了費用,太陽能就省了這些。”
現在,隨著李永學經驗豐富,養出的魚越來越好,錦鯉和魚苗的銷路越來越好。前不久,他還成功賣出了幾條名貴的錦鯉,其中一條竟然達到了十多萬元的天價。他的大風車和太陽能運行良好,一年節約的電費就等于收回了成本。
李永學的新能源魚塘不僅成為當地一景,還引來水產養殖戶的效仿。附近一個叫陳相慧養藕大戶,去年就在藕池旁安裝了兩臺大風車。兩家還結對子,搞魚藕混養,李永學出魚苗,魚吃浮萍雜草,既肥了魚苗又清潔了藕池,魚上市后,二人五五分成。
現在,李永學已經在這個養魚場投入了近500萬元,效益也越來越好。他正盤算著上馬二期工程,估計還要投300萬元,對此他很有信心。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