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市場中的危機和機遇總是并存的。2010年8月份發生的龍蝦肌溶癥事件,雖然給整個龍蝦產業帶來前所未有的打擊和挑戰,但也為部分從業者提供發展機遇。
為了確保龍蝦的衛生健康,從源頭上把好龍蝦的質量關,邵伯554名龍蝦養殖戶告別“單干”時代,成立龍蝦專業合作社。合作社成員分工負責養殖、捕撈,并由于合作社統一收購、清洗龍蝦,然后銷往各地。“成立合作社后,生產效率明顯比以前提高了。”負責人說。
日產1.5萬斤,仍供不應求
2010年8月份,南京小龍蝦肌溶癥事件發生后,許多從業者對小龍蝦退避三舍,江都區邵伯湖農家樂龍蝦專業合作社卻逆市而動——于當年成立。在合作社領頭人楊林看來,只有大家擰成一股繩,從源頭上把好龍蝦的質量關,才能確保龍蝦市場的穩定,龍蝦產業才能有長足發展。
合作社負責人牛寶華介紹,合作社目前共有554名成員,每位成員都有面積不等的水面,總共約有1000多畝,去年共實現產值1300多萬元。
“今年的產值肯定會大幅提升。”牛寶華介紹,今年,龍蝦市場已逐步走出“毒龍蝦”事件的陰影,銷售量已恢復到之前水平。自4月本地小龍蝦開始少量上市以來,目前合作社的銷量穩定在每天5000斤。
除江都、高郵、揚州等周邊市場外,遠銷至北京、上海、廣州及蘇錫常等地區。
牛寶華介紹,預計到五六月份,地產龍蝦大量上市時,合作社的產銷量將達到1.5萬斤/天。目前許多老客戶都早已下了訂單。
新養殖方式清潔有效
提到小龍蝦養殖和田頭收購,許多人都會想象成在田頭、塘池邊,一兩個農民、一兩桿秤的情形。然而,記者在楊氏生態農業有限公司看到的卻是另外一番景象。在南京小龍蝦肌溶癥事件作用下,我市部分小龍蝦養殖采取了工業化流水線生產模式。
合作社負責人楊林介紹,所有成員各司其職,有人負責龍蝦養殖,有人負責捕撈,龍蝦由合作社統一收購、清洗,然后銷往各地。記者在其龍蝦塘內看到,工人們正整理漁網,為不久后的捕撈作準備;清洗車間內,完全是工業化生產的流水線設備,一個水槽緊挨著另一個水槽,中間用管道彼此連接。整個清洗過程完成后,再打包裝箱,運往長三角各地。
“在這個模式中,一環套一環,環環緊扣,分工明確,有效分攤了資源,避免了資源過于集中浪費。”楊林說,以前龍蝦從養殖到終端銷售,活全部由他一人來干,太苦太累,現在把活分包給大伙,不僅帶動了大家致富,還把大伙擰成了一股繩。“大家的利益是一致的,哪個環節都不能出錯。”楊林說,成立合作社后,生產效率明顯比以前提高了。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