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封灘護養,形成生態牧場
5月3日,中國海洋大學貝類養殖專家對無棣縣的貝類增殖護養進行了調研,詳細調查了該縣大口河入海口護養區內的貝類品種、銷售渠道、客戶、銷售地區、價格、品牌、產量、效益等。專家表示無棣縣近海是重要的天然貝類出產地區,所產貝類約30種,經濟價值高,品質好,并提出許多好的生產技術管理建議。
據了解,無棣縣近海海域有著豐富的貝類資源,由于一度酷采濫捕和環境污染,造成資源萎縮,數量驟減。無棣海旺貝類增養殖有限責任公司封灘護養灘涂海域面積19萬畝,通過幾年的科學管理和貝類苗種底播增殖,資源得到恢復,年可采捕各種貝類2萬多噸,產值1億多元,并且基本實現了主要品種的自我修復、可持續利用,形成了一方天然海洋生態牧場。
捕大留小,實現科學管理
該護養區的海域條件特點主要是風浪小、底質穩定、平坦,易于保苗;底質含砂量高,含砂量70~80%,無腐植質,海水無污染;近河口,海水鹽度低;養殖區潮間帶寬闊,位于中潮與低潮的交界區域。
通過幾年的生產管理,該公司逐步摸清了當地各種貝類的生態習性,積累了豐富的貝類養殖的“本土技術”,制定了適宜本土的科學管理方法。一是對貝類養殖分區管理:高潮區為灘涂蛤類護養輪捕區;中潮區為文蛤種苗區,四角蛤蜊、雜色蛤蜊養殖區;低潮區及5米以下內淺海為文蛤成貝養殖區;5~10米水域為毛蚶養殖區;河溝潮灘為牡蠣、縊蟶養殖區。二是文蛤養殖區域是以圍網養殖與護灘增殖相結合的方法,主要養殖管理措施:在1萬畝圍網內,移苗播養,使產量成倍提高。在圍網養殖區的外圍區域進行資源保護,達到增殖的目的,同時,也為以后圍網養殖提供充足的移植放養苗種。
文蛤養成期間管理工作主要是防災。臺風、暴雨之后要檢查攔網的情況,注意是否有流砂、淤泥沖入場地,是否因風浪而將貝類翻滾成堆,發現問題及時處理。除定期檢查各種貝類的生長情況外,還要做好病害的防治工作,對于場地的敵害,如螺類、魚類、蟹類、鳥類等進行及時的采捕或驅趕。文蛤有隨水流動的特征,故應防逃,對隨水流移動堆積到網前的文蛤要及時分散放養。根據貝類生長習性和市場需求,合理確定采捕規格,例如文蛤2~2.5厘米的苗種,經過一年的養殖,可長到3.5~4厘米,即可進行收獲,捕大留小。
資源修復,凸顯三大效益
正值退潮之時,大片潮間帶灘涂露出水面,大批采捕生產的漁民開始下灘撿拾貝類,遠處也有采蛤的漁船在作業生產。據養殖公司負責人介紹,該護養區內籃蛤資源量最大,年產量上萬噸,一艘生產船日產量可達5噸,主要銷往遼寧、河北及山東青島、煙臺等沿海養殖區域,作為鮮活餌料或用于當地底播增殖;四角蛤蜊,年產量達4000-5000噸。每年可產小竹蟶4000噸,主要銷往煙臺、遼寧大連等地;文蛤1500-2000噸,10-20粒/公斤的大規格文蛤主要出口日本,可占到產量的2/3。泥螺,年產100噸,銷往上海、寧波、杭州等地;毛蚶年產40噸;長錐螺年產30噸。
生產旺季,在此生產的漁民達500多人,生產船只30多艘,養殖公司根據不同品種和不同產量,支付采捕費占50-75%,充分凸顯了增殖護養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以及生態效益。一名普通家庭婦女,日采貝可收入100-200元,小馬力漁船生產籃蛤、四角蛤蜊、小竹蟶等日可收入2000-6000元,實實在在地增加了漁民收入。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