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農財寶典》記者 湯健
福建漳州地區是福建省南美白對蝦養殖的主要地區,養殖產量占福建全省60%以上。在苗種培育、成蝦養殖、飼料生產、加工業上都已形成一定的技術基礎和產業規模。漳州的蝦苗產業主要集中在漳浦,每年僅一代SPF蝦苗培育量在100億尾以上,其中本地需求量約在30-40億尾。
漳州地區的南美白對蝦養殖主要集中在漳浦和龍海兩市。據業內人士估算,以土塘淡水養殖模式為主的龍海市,養殖面積約在4-5萬畝;以高位池海水養殖模式為主的漳浦市,養殖面積約在8000-10000畝左右。
一代苗需求穩增 高密度養殖成偏愛
“最近幾年市場上對一代苗、二代苗的需求逐漸擴大,勢頭明朗。”廈門新榮騰水產技術開發有限公司市場部經理陳斌福告訴記者,漳州當地的一代苗需求量每年都以5%-10%的速度穩步增長。
對于相對有信譽的品牌一代苗來講,市場穩步擴容的原因在于當地養殖戶養殖經驗的不斷成熟,以及集約化程度較高的高位池養殖面積不斷擴大。盡管病害問題同樣困擾著漳浦的對蝦養殖業,但一代苗的生長速度非常迎合“愛拼才會贏”的閩南人性格。
“畝產七八千斤,你跟人家見了面都不好意思開口。”某蝦苗場當地的片區經理小劉告訴記者,低于八千斤的產量在同行眼里意味著養殖失敗。去年自己的一個客戶,高位池投一代苗50萬尾/畝,每畝產量1萬5千斤,產量最高的塘畝產達到兩萬斤。而這個“經典”案例已在當地廣為流傳。不過,這也是個極個別案例,而且養殖大半年,對蝦規格達20支/斤。
“整個漳州南美白對蝦的主要產區在漳浦和龍海,東山、云霄、詔安養殖的量不大。”湛江海興農生物科技技術有限公司位于漳浦市前亭鎮的基地經理湯趙誠告訴記者,漳浦市的高位池主要集中在沿海的六鰲、舊鎮、赤湖、佛壇等鎮,內陸養殖不如沿海集中。而龍海市由于大部分區域沒有臨海,選擇了使用土塘養殖淡水對蝦。
“這里投苗沒有固定模式,全憑養殖戶心態,大部分養殖戶投苗的密度在30萬尾/畝。”陳斌福靠訴記者,漳浦地區高位池畝產過萬斤是稀松平常的事兒。據記者了解,漳浦當地適于進行對蝦養殖的農業用地,地租普遍在1-1.5萬元/畝·年,如果開發成高位池,租金在3-5萬元/畝·年。如此高昂的地租,再加上誘人的蝦價,高位池加高密度,養殖具有生長快、規格整優點的一代苗,成了漳浦高位池養殖戶眼中唯一的選擇。
漳浦地區塘租如此之高的原因在于,當地農業產業非常發達,高值經濟作物廣泛種植,海峽西岸赫赫有名的臺灣農業經濟產業園就坐落在當地。不過每年3-5萬元/畝的天價塘租,并未對當地的對蝦養殖成本造成太大影響。絕大部分土地是當地村民的自由地,一些經濟能力相對較弱的農民選擇和有資金有技術的人合伙養蝦,利潤按股分成。因此,當地大部分養殖場的規模在幾畝至十幾畝不等,部分養殖大戶能夠達到三四十畝的養殖面積,鮮有幾百畝的大型養殖公司。
“有的養殖戶一年只養兩造,分批抓蝦;有的養三造,清塘再養下一批;密度放得低的再加冬棚,養三造半的也有。”塘租高,病害多,蝦價好。在當地人眼里,并沒有所謂成熟的養殖模式,說一千道一萬,誰能把蝦養出來誰就是英雄好漢。漳浦靠近海邊的高地,隨處可見二三十米見方,深度三米半,具有中央排污系統,配備2-4臺增氧機的高位池。就是這樣的一口口池塘,不斷刷新南美白對蝦高產的新紀錄。
“每畝放養密度30-50萬尾,還想要保證高成活率,只能靠不斷大量換水。”陳斌福告訴記者,用水高峰期,每天要換掉60-70%的水。如此之大的用水量,很多離海岸稍遠的養殖戶用上了二級提水裝置,更多的養殖戶選擇了機井取水。
“雖然深井取水解決了大量換水的問題,水質也很有保證,但久而久之會產生不可逆轉的環境問題。”一位當地苗企的負責人表示,大量的養蝦廢水未經處理直接排放,給當地生態環境帶來很大負擔。更為嚴重的后果是,如此無節制的抽取深層地下水,很可能造成地表沉降。
市場分化初現端倪 部分土苗蝦場轉型
整個福建省乃至全國,漳浦地區都是舉足輕重的南美白對蝦種苗培育基地。漳浦市的前亭鎮,只有三萬多人口,具有非常好的海水養殖條件,背靠濱海火山國家地質公園,海岸線長,海水潔凈,積溫高,具有發展海水養殖和水產育苗的先天優勢。新榮騰、海大等多家優秀的蝦苗企業都在這里建立了對蝦種苗基地。
向南1 0公里,便到了對蝦育苗產業同樣發達的佛曇鎮。與前亭鎮不同的是,佛曇絕大部分蝦苗場的主要工作是將受精卵培育成幼體,而不參與親蝦培育和孵化這一環節。
“全國大概有70%的土苗產量在福建,福建90%的土苗產量在漳浦。”佛曇恒水蝦苗場的蔡經理告訴記者,本地生產的南美白對蝦蝦苗和幼體,大部分是面向養殖模式相對粗放,對蝦苗要求不高的華東、華北市場。
本地的養殖戶,隨著養殖成本的提高和病害頻發,養殖戶的養殖技術逐漸成熟,小散養戶逐漸淡出市場,對土苗在本地的銷售產生影響。“蝦苗本身不是養殖過程中投入資金的大頭,連蝦苗的錢都要省,在本地沒法養蝦了。”隨著當地對蝦產業的發展,集約化高密度的高位池逐漸成為了漳浦地區的首選,而龍海有條件的沿海地區也在大力發展高位池養殖。
“近幾年已經陸續看到有個別生產土苗的蝦苗場轉型養殖海水魚了。”新榮騰的陳經理告訴記者,就在今年初,在自己的基地往南不遠的一家土苗場已經轉養石斑魚。為了保持土苗的高成活率,在生產過程中大量使用抗生素,等到進入土塘養殖時,成活率極低,有經驗的養殖戶慢慢對土苗失去了信任。
銷往本地的土苗利潤并不高,僅為20-30元/萬尾,淡季清貨的時候僅為6-8元/萬尾。萎縮的當地市場和有限的利潤空間,使得某些以本地市場為主的土苗場主動轉型。無獨有偶,未來幾年漳浦的蝦苗產業可能還要面臨大的考驗。
“市政府已經和興業銀行達成協議, 5 年內要在這里開發旅游度假景區。”當地的水產種苗經銷商楊耀春告訴記者,屆時佛曇的幼體培育苗場將面臨拆遷的命運。“可能整個福建的水產養殖業都要因此受到影響。”楊耀春已經看中了位于惠安沿海的一片地,準備把自己的育苗場逐步轉移過去。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