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以江河湖泊為良田,向藍色國土要效益。”近幾年,
陜西省農民從事漁業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熱情。據省漁業局統計,2011年陜西省水產品產量、漁業經濟總產值年度增長19.1%和51.27%,漁民人均純收入8000元,超過農民人均純收入3000元,其中特色漁業成為漁民增收的重要產業。
目前,我省大鯢馴養繁殖發展迅猛,水庫網箱、圍欄養魚和漁業綜合開發利用呈快速發展的勢頭,低洼鹽堿灘地漁業開發再度興起,流水養魚和休閑漁業持續升溫,經過多年努力,漁業行業已具備快速擴大生產規模的產業結構和經濟基礎。
漁業產業化水平不斷提升。漢中、安康、渭南、寶雞等漁業重點市縣普遍成立“公司+農戶”、“龍頭企業+合作經濟組織+農戶”、漁業合作社等多種形式的漁業專業合作經濟組織,促進全省水產養殖逐步由分散型向規模化經營推進,產業布局和養殖結構進一步優化,組織化程度和產業化水平進一步提升,質量和效益明顯提高。
特色漁業致富優勢初顯。養殖一條大鯢頂10頭豬或1頭牛,大鯢養殖已成為農民群眾快速致富的首選項目。目前,全省有6個市參與大鯢的馴養繁殖和開發利用,群眾自發累計投資大鯢養殖資金超過20億元,大鯢馴養繁殖場及家庭養殖戶總數過萬個。我省已成為全國最大的大鯢養殖基地,被農業部授予“中國大鯢之鄉”稱號。
漁業發展潛力巨大。我省尚有692萬畝河流、湖泊、水庫、池塘、陂塘等水域資源,100萬畝宜漁低洼澇荒灘地和245萬畝宜漁稻田可供開發利用,還有4296條河流水體、1072座水庫可發展養魚,這意味著漁業帶動農民增收潛力巨大。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