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5日,本報特約記者跟隨中央電視臺《遠方的家》欄目攝制組,泛舟梁子湖,探訪武昌魚原種場,零距離接觸原種武昌魚,揭秘武昌魚的前世今生。
原種場每年供應一億尾魚苗
這天上午,天空飄著陣陣小雨。記者與攝制組一起,在鄂州市水產局總工程師、鄂州市武昌魚協會秘書長徐興川的帶領下,來到位于杜山鎮的武北武昌魚原種場。這里也是農業部批準的全國唯一一家武昌魚原種場,擔負著保持武昌魚純正基因的任務。
這里密布著10多個水池和幾個大塘。水池旁,幾名來自河南的魚販正在購買武昌魚苗。一名工人穿著齊腰深的雨衣站在水池里,用一個小碗舀一碗拇指大小的魚苗,把水濾干后再將魚苗倒進一個盛水的尼龍袋里,岸邊的人接過尼龍袋,將氧氣瓶里的氧氣通過塑料管輸往袋子里。買魚苗的李先生來自河南,這天他買了30萬尾的武昌魚苗,每萬尾的價格是150元。這些魚苗將運往河南,而尼龍袋的氧氣,可以保證魚苗成活20個小時。
原種場場長張正紅稱,賣魚苗僅是該場收入的一小部分,每年該原種場售出一萬組武昌魚親本(一組由一公一母武昌魚組成)。該場的武昌魚苗賣往全國各地,不少用于大專院校科研,每年由該場供應的武昌魚魚苗約一億尾。
武昌魚的基因庫在梁子湖
一網下去,武昌魚原種場的大塘里就拉起上百條活蹦活跳的武昌魚。這些武昌魚又叫親本武昌魚,專門用于傳宗接代,一組親本武昌魚每年可以孵化魚苗10萬尾。
魚腹部有兩個孔的是母魚,魚腹部只有一個孔是公的。徐興川介紹,公的前部有一個翅叫“胸起”,上面有紅色點點。
武昌魚原種場自2004年批準成立之日起,就在梁子湖劃定了一個5000畝的武昌魚原種基因保護庫。在這,人工用水草扎成供其產卵的魚巢,在1米深的水下時隱時現。
武昌魚產卵的時間為每年4月20日到5月20日。20度的水溫有利于魚卵生長。每年5月,原種場就在其基因保護庫里投放1000個魚巢,供武昌魚自然產卵。工作人員每天檢查魚巢,如果發現有魚卵附著,隨即將魚巢運回原種場孵化,然后收集魚苗在池塘里培育,長到3厘米長時,用網將其他混雜魚苗清除。經過自然選擇和人工選擇,合格的武昌魚魚種或培育,或進入苗種市場。
清煮武昌魚,腹部留給客人
梁子島,是梁子湖中唯的一座小島,面積2平方公里。每年9月梁子湖捕魚節,市民除了品嘗梁子湖螃蟹外,不可缺的一道菜就是清煮武昌魚。
徐興川說,清煮武昌魚最好吃的部位是腹部。鄂州招待尊貴的客人,把腹部的魚肉留著客人,比如女婿上門,丈母娘一定要把腹部夾給女婿。武昌魚共有14根刺,但人們豈諱4字,一般稱13根半刺。吃武昌魚要順著刺夾,魚吃完后,有14根刺整齊地排放在盤里。
“武昌魚之父”易伯魯,3年前去世
“我們平時吃的武昌魚,是正宗武昌魚嗎?”徐興川連連搖頭,正宗的武昌魚是梁子湖獨有的,學名叫團頭魴,是由原華中農大水產系主任易伯魯教授發現并命名的,老人已于2009年去世。
1955年至1957年,易伯魯等30多位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人員進駐梁子島,在梁子湖進行新中國首次大型湖泊魚類研究。易伯魯與同行發現,梁子湖的鳊魚中,除有記載的三角魴和長春魴外,有一種鳊魚是以往文獻上沒有的。易伯魯將這一新物種命名為“團頭魴”。
易伯魯于1967年7月13日,在《關于武昌魚》文章中寫道“在鳊魴魚類中,有一種團頭魴是梁子湖的獨特品種,梁子湖水從鄂城(今鄂州)樊口鎮入大江,樊口鎮便成了這種魚的集散地。梁子湖除出產團頭魴外,也盛產三角魴,而被稱為武昌魚的,當初也可能把三角魴包括在內,不過三角魴在我國其它湖泊中也有出產,如果要正名分,那么武昌魚就應歸團頭魴所專有,不應把另外兩種在全國分布很廣的鳊魚稱為武昌魚”。
易教授的觀點具有權威性,得到了學術界的認可和尊重。在《辭海》等權威工具書及《中國鯉科魚類志》等權威著作中記載:“武昌魚,學名團頭魴,原產于湖北省鄂城縣(今鄂州市)梁子湖”。此后,國內外魚類學者一致公認團頭魴(武昌魚)的模式標本出自湖北梁子湖。梁子湖為“武昌魚母親湖”。易伯魯也被人們尊為“武昌魚之父”。
發表評論 |
用戶昵稱: | |
評論內容: |
|
滑動完成驗證: |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