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廣大的漁民兄弟,要做好水產品質量安全工作,離不開你們的參與!
"6月13日,廣東省海洋與漁業局和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珠江水產研究所在佛山市南海區西樵鎮聯合舉辦了主題為
"共建誠信家園,同鑄食品安全
"的水產品質量安全宣傳日暨水產疫苗推廣日活動。省海洋與漁業局副局長文斌向漁民們發起了如是號召。
近年來,水產品質量安全問題成為了公眾關注的熱點話題。水產品在生產、加工、運輸、貯藏、銷售、烹飪烹任等諸多環節均可能出現污染,而影響水產品質量安全的主要因素有獸藥或農藥殘留超標、動物疫病、環境因素造成的有毒有害物質超標等。廣東作為漁業大省,近年來通過組織實施年度監控計劃,建立水產品質量安全常年監控制度,形成了覆蓋種苗、養殖等生產過程以及重點產品(如貝類、魚類毒素)與漁業投入品的日常監控格局。同時,強化不定期抽檢和隨機性抽檢。2009、2010、2011連續三年省級抽檢總合格率分別為94.8%、95.9%和96.8%.
本次活動通過發放宣傳材料和向基層群眾面對面交流互動的方式,提供與水產品質量安全密切相關的咨詢服務。活動期間,開展了水產養殖主要病害防控與水產疫苗的應用專題講座,發放《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廣東省水產品標識管理實施細則》、《水產養殖質量管理規定》、《無公害食品漁用藥物使用準則》、《水產健康養殖要點》等宣傳資料4000余份,解答群眾咨詢200余人次。
水產疫苗破解水產品藥物殘留難題
活動上,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珠江水產研究所還向廣大養殖戶贈送了水產疫苗30萬尾份。
該研究所所長吳淑勤告訴記者,長期以來我國水產病害控制主要依靠使用各種化藥、農藥及抗生素等。其中大部分缺乏藥效學、藥代學、毒理學及其對養殖生態環境影響等基礎理論的研究;藥物的給藥劑量、用藥程序、休藥期缺乏科學依據,濫用、錯用的現象十分普遍。藥物殘留、耐藥菌株增多、微生態環境失衡、新疫病已成為水產品安全問題的主要難題。
疫苗防治成為破解上述難題的一個新途徑。
"疫苗可以有效預防水生動物的患病,而且通過生物代謝,不會產生影響環境和水產品食用安全的副作用。
"劉新中如是解釋。
但是,魚用疫苗在國內才剛剛起步。據不完全統計,至2006年針對24種不同的水產病原,一些國家或地區準分許可證的疫苗已超過100種。而我國獲得國家新獸藥證書的水產疫苗僅有5種。
"我們的路還很長,需要科研人員的積極研究,也需要漁民們積極使用。
"據了解,本次活動贈送的草魚出血病活疫苗一株約0.1-0.2元,其成本已與一般藥物相仿。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