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熱鬧吵雜、重重的魚腥味、廢水橫流,這是位于東海魚倉的中國舟山國際水產城過去的典型樣子,簡單的交易方式,落后的設施,那里就是一個粗放的農貿市場。歷經20年后,這個市場正在謀變。
日前,農業部與浙江省人民政府簽署了關于共同推進浙江現代農業建設合作備忘錄,給有著20多年歷史的舟山國際水產城帶來了邁向國家級水產批發市場的新機遇。根據規劃,這個正在擴建改造中的水產城將從原有的水產品商貿批發中心過渡到集批發、零售、物流、配送多元化市場,交易額向百億量級邁進,力圖打造“中國第一魚市”。
然而,在漁業資源逐漸減少的今天,水產城怎樣才能實現這一目標?舟山國際水產城董事長胡校山介紹說,水產城急需加快市場轉型升級,從單純的水產品交易向多元化經營轉變。“簡單地說,就是要從單純賣魚向吃、游、看、玩、住轉變,拉長魚的產業鏈。”
就在繁忙的老市場旁,到處是忙碌的建筑工人。市場有關負責人介紹說,2010年1月起,投資5億多元的水產城改造提升工程正式動工,目前綜合商務樓、水產品經營門店、國內外優質水產品交易區、旅游集散中心、海洋文化展示體驗中心和大型停車庫等主體工程已經基本形成。
單從這些鋼筋水泥的毛坯里,還看不出什么,但是結合水產城的規劃效果圖,就可以提前感受這座新城的面貌了。明亮的燈光、整潔的展示廳、還有先進的冷藏和存放貨柜,整個水產品交易區像一個高級的百貨商場,商貿區、物流區、加工區等被分隔開了。
“新市場是一個綜合體,擁有百貨大樓一樣高檔的交易市場,看、玩、吃、住一條龍的海鮮城,還有休閑觀光游樂設施!敝凵絿H水產城信息中心主任潘捍平說,客商來到這里可以放慢腳步,甚至可以住下來。“游客可以一邊傾聽著海浪,一邊品味地道的海鮮大餐同時欣賞美麗的海灘。”
到舟山旅游,游客都對鮮活海產品情有獨鐘,但只能吃不能帶。新市場建成后,購物環境也將發生根本性改變。干品市場負責人朱靜璐說,市場專門開發小型的保鮮包裝,讓普通游客可以將鮮活水產品放在小車后備箱就可以帶回家。甚至,一直難以實現網上銷售的鮮活水產品,在新市場建成后也將可以銷售了。借助冷鏈物流和新開發的保鮮包裝技術,以后即使北方的客戶也可以在家里點點鼠標,買到鮮活水產品。
大小通吃、漁網網眼越來越密的盲目捕撈方法是造成漁業資源衰退的主要原因。新市場還將承擔起保護漁業資源的責任。借鑒日本等國魚市的做法,新市場將推進水產品標準化交易,沒達到一定規格的水產品將很難在市場上交易,從而規范捕撈。此外,還將開辟人工養殖水產品交易區,替代和補充捕撈魚。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