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一、6月份病害發生情況今年氣溫回升較慢,但進入6月,水溫隨氣溫升高較快,6月下旬,淡水池塘水溫已經達到或超過20℃,6月21日早沿岸海水自然水溫17-19℃,大部分養殖水生經濟動物進入生長旺季,病害較少,危害輕,主要有以下幾種病害:
1.月初,部分鰱魚水霉病,但隨著水溫的升高,逐步好轉,到6月下旬,基本痊愈,造成的損失小。
2.河豚魚種越冬期的盾纖毛蟲、弧菌病,隨著放入室外池塘,病害基本消失。
3.海參化皮癥個別有所發生。
4.少部分管理差的池塘,草魚發生了爛鰓病、腸炎病。
5.海參、海蜇苗附著基附著玻璃海鞘,與養殖生物爭奪空間、餌料、溶解氧等。
二、7月份警惕病害
1.海蜇、海參池塘草害。
2.海蜇“氣泡病”、“頂網”、“長脖”、“萎縮” 、“上吊”等病害。
3.海參腐皮綜合癥。
4.對蝦病毒病、細菌病。
5.粘孢子蟲、車輪蟲、錨頭鳋等寄生蟲會隨著溫度的升高而加速繁殖,做好提前預防工作。
三、防控措施及建議7月份,溫度較高,特別是7月下旬,可能是雨季,也可能是高溫,各種病毒性、細菌性疾病可能發生,要搞好預防。
1.海參塘、海蜇與濾食性貝類混養池草害控制預防:隨著水溫的升高,剛毛藻等大型絲狀藻類也會進入繁殖生長旺季,一旦條件適宜,將快速生長,給海參養殖帶來嚴重危害。為了預防草害的發生,最好采取物理或生物方法控制,盡量不要使用除草劑、殺藻劑或銅制劑來滅藻,以免在殺死大型絲狀藻類的同時也將浮游植物殺死,水體變得更瘦,同時對養殖生物也會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更嚴重的是會造成藥物殘留,影響產成品的質量,危害消費者的健康,還將造成環境污染。
(1)施肥繁殖浮游植物,降低水體透明度,保持透明度在35-50厘米之間;
(2)可在池塘中放養一定數量的日本對蝦、端足類,啃食大型絲狀藻類,控制其大量滋生,對蝦也可以端足類為食,即可控制草害也可收獲部分對蝦,一舉兩得。
(3)研究探討新的養殖模式,采取多品種生態養殖,改變單養海參的現狀。如海參與海蜇、對蝦等種類混養。清除:一旦發生草害,就要及早清除。數量少時可用人工撈出,如果數量大,人工撈出有困難,可采取物理方法,用黃泥、草木灰或麩皮等潑灑在絲狀藻類上遮蔽光線,使其逐漸死亡,然后潑灑芽孢桿菌等微生態制劑,分解消除大型絲狀藻類,改善水質。
2.海蜇氣泡病、萎縮、頂網、平頭、長脖、上吊7月份,陰雨天氣增多,浮游植物的繁殖可能受阻,海蜇餌料生物往往缺乏,而海蜇生長旺盛,需餌量大,易發生萎縮、平頭、長脖、上吊等疾病。要搞好餌料生物的培養,保持充足的生物餌料,預防平頭、長脖、萎縮等疾病的發生。出現藻類水華的池塘,PH值過高,易發生氣泡病甚至導致養殖失敗。海蜇池水PH值控制在8.6以下,可有效防止氣泡病的發生。采取換水、潑灑微生物、水質改良劑等方法控制PH值,持水體透明度在35厘米~50厘米。海蜇可能出現傘部向上、頭部朝下垂直懸浮在水體中,養殖戶稱之為“上吊”,3-5天內就沉底死亡,危害嚴重。該病可能與一種纖毛蟲大量繁殖有關,要注意控制其數量。另外,養殖戶談甲(甲藻)色變,一遇甲藻,立即想到除藻。如果池水中甲藻占少數,不必處置;如果甲藻量很大,可采取大換水、潑灑生物制劑等方法控制,也可考慮在微風天氣局部潑灑藥物殺滅。
3.海參腐皮綜合癥7月,隨水溫升高,逐漸達到攝食生長溫度的上限,即將進入夏眠期。此期要盡量保持各項水質指標的穩定,特別是雨季,要防止鹽度聚變。
4.對蝦病毒、細菌病每年6月下旬開始,對蝦易發生疾病,至今無有效的控制措施。保證良好的水質,充足優質的餌料供應,提高對蝦的抗病性應是唯一的辦法。
5.粘孢子蟲、車輪蟲、錨頭鳋病粘孢子蟲、車輪蟲、錨頭鳋病等寄生蟲會隨著溫度的升高而加速繁殖,要潑灑對應的藥物,做好提前預防工作。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