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2012年羅非魚鏈球菌病如約而至,南方部分水溫高的地區已經開始發病,羅非魚鏈球菌病防治刻不容緩。
文/ 廣州精博生物技術有限公司 黃少遠 楊土金 王玉群
鏈球菌是引起哺乳動物疾病的重要致病菌之一,也是引起魚類疾病的重要病原菌。鏈球菌病成為造成世界水產養殖業巨大經濟損失的重大疾病之一。
近幾年來,我國羅非魚養殖區的海南、廣東、廣西、云南、福建等地相繼發生羅非魚鏈球菌病,該病傳染速度快,死亡率高,治愈難度大,不少養殖戶“談病色變”。2012年羅非魚鏈球菌病如約而至,南方部分水溫高的地區已經開始發病,筆者結合近幾年對羅非魚鏈球菌病防治經驗,供業者參考。
一、羅非魚鏈球菌病概述 羅非魚魚鏈球菌病病原有海豚鏈球菌和無乳鏈球菌2種,均為革蘭氏陽性菌。近年來,部分地區有無乳鏈球菌代替海豚鏈球菌的趨勢。羅非魚鏈球菌病主要危害親魚及100g以上的幼魚和成魚。但據養殖戶反映,2008年多為100g以上的魚發病,2009年發現50g左右幼魚就有發病,到2010年,50g以下幼魚也發現發病。該病多發生于水溫25-35℃,發病魚塘水溫一般常在30℃以上,常流行于夏和秋季,流行高峰為5-9月,傳染性強。根據動物流行病學規律可知:隨著鏈球菌病連續幾年發生,池塘中的鏈球菌在羅非魚上繁殖,細菌毒力增強,起始發病規格變小和發病水溫下降將有可能。
隨著鏈球菌病的發生,部分從鏈球菌病發生存活下來的成魚變為親本,所繁殖的后代會對鏈球菌抗性提高,這種情況一般見于某一地區該種魚病穩定爆發6年以上且苗種在本地繁殖。隨著魚類該種魚病的死亡率下降,幾年后魚體對鏈球菌的抗性下降,導致新一輪的暴發性死亡。
羅非魚鏈球菌發病病程可以分為急性型和慢性型。急性感染一般在3-7天出現暴發性死亡,多以神經癥狀為主,死亡率累計高達60%以上;慢性型以眼球突出、混濁為特征,發病和死亡可以持續幾周甚至好幾個月。急性型在天氣變化較大或水質變化較大時,有可能變為慢性型,發病呈現慢性經過,各種病癥表現得典型。慢性型的部分發病魚甚至表現為沒有明顯的外部癥狀,主要表現為內部癥狀。
但并非感染羅非魚鏈球菌的羅非魚都會發病。羅非魚鏈球菌是條件致病菌,只有水溫達到一定溫度或其他條件滿足時,才有可能發生。實際池塘養殖中許多羅非魚是帶菌生存,從健康的魚體內也可分離到鏈球菌,但該魚卻無任何發病癥狀。筆者認為,羅非魚養殖密度不降低、養殖模式不改變,用藥習慣不改變,該病將長期困擾羅非魚產業。
二、羅非魚鏈球菌病難治原因 1、病原
鏈球菌產生外毒素,破壞魚類的器官,導致功能紊亂。因此治病時不僅要殺滅病原,同時要用藥物消除毒素或提高機體消除毒素的能力。
鏈球菌病損害魚類的造血系統,引起魚類全身出血病。造血系統對動物而言至關重要,造血系統影響全身各器官,造血系統受損,疾病比較難治。
鏈球菌是革蘭氏陽性細菌,魚類的細菌性病害病原多是由革蘭氏陰性細菌引起,水產養殖從業者對陽性細菌接觸少,缺少治革蘭氏陽性菌病的經驗。
2、水產投入品使用不當
①很多池塘羅非魚鏈球菌病發生后,看魚病者只看到有些投入品對鏈球菌敏感,他無法判斷藥的真假;②不懂藥物配伍的原理,把嚴重拮抗的藥物復配,例如沙星類和氟苯尼考相拮抗的藥物復配;③魚病比較嚴重的時候需要用支持療法,重病下猛藥會耽誤很多魚的病情。
3、過于強調病原
羅非魚鏈球菌病暴發后,從業者過于糾結于病原。個人觀點:暴發之前,進行免疫制劑的開發和相關研究值得關注病原;池塘發病急救過程中,非要搞清病原是無乳還是海豚鏈球菌,恐怕不太適宜。
現在的魚病,暴發后都是一個綜合性問題,不僅要考慮病原,藥敏試驗,還要考慮池塘水深,發病動物所處的水層,發病的病程,魚體能不能承受藥物,有沒有伴發病癥等問題。
4、藥物殘留與休藥期
國內養殖的羅非魚部分是用來加工出口,出口魚類在藥物選用上就會比較敏感。因為不同國家的藥物殘留的要求不一樣,檢測水平的差異,導致出口的魚類很多藥物不輕易選用。很多藥物不能只考慮效果好,就可以選擇使用,要綜合考慮藥物殘留和休藥期的問題。
5、野生種群攜帶病原
羅非魚憑借其易于繁殖,繁殖數量大等特點,在野外已經形成一定的種群量,在南方的河流中經常可以看到很多野生的羅非魚。經檢測,很多野生的羅非魚帶有羅非魚鏈球菌病病原,野生的羅非魚和病菌隨著進水進入養殖池塘中,成為池塘發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大量的野生宿主的存在導致該病原很難從環境中被凈化掉。
三、如何簡單判斷鏈球菌病 羅非魚發病后,根據病魚的特征和病原流行病學特征,可以根據以下癥狀進行簡單判斷:①病魚在池塘表面慢游,部分會跳躍;②鰓蓋內側充血發紅但不腐爛,血管明顯粗大;③眼球突出,或在池塘中眼球不突出,離水后很快眼突出。眼表面有白色膜,常一只眼有白色膜,一側正常。60%左右的病魚眼球白色處充血;④肛門發紅。因發病后池塘減料或不投喂,部分病魚長期不喂飼料或少量喂料,大約有30%左右的塘不表現此癥狀;⑤病魚血液凝固時間超過50秒,或血液凝固時間短于15秒;⑥內臟溶血,腸道充血,腸道充滿水樣物,腸道壁變薄,部分魚有腹水; ⑦腹腔內血管粗大;⑧膽囊腫大; ⑨肝臟腫大,出血,部分有白色小點。
養殖戶常反映的癥狀為①②③和⑥中的腸道出血,其它癥狀需要魚病防治人員把握。
四、防治方案 了解疾病的流行病學特點和發病病癥,是為了更好對疾病進行診斷,防治方案如下:
“羅非魚大救星”(商品名)是一種內服治療羅非魚鏈球菌病的產品,內含5小袋。該產品對于革蘭氏陰性細菌引起的疾病效果也非常好,可治療革蘭氏陽性和陰性細菌引起的疾病。
1、使用方法
“羅非魚大救星”拌飼料具體方法:①浮性料:飼料放于桶內,把藥物倒在另一盆子中,加1/3包粘合劑,加水后,快速攪拌5秒鐘(此處切勿時間過長),淋于飼料上,攪拌均勻;晾干后,投喂。②沉水料:將內含的藥物+ 1/2包粘合劑混勻后,少量灑在飼料上,加水,混勻上層;然后把下層飼料翻起,加混合好的藥粉,加水,混合,晾干,投喂。
2、治療方案
內服藥處方:40kg飼料,羅非魚大救星套餐1包,需同時喂5天以上。
消毒:使用消毒劑如“菌消”(商品名)、“聚維酮碘” (商品名)、“菌毒殺星”(商品名)、“醛殺2008” (商品名)、“百毒清”(商品名)或“優碘”(商品名)等,按說明劑量在投喂的第3天、第5天外用潑灑消毒。
3、預防
內服預防: “羅非魚大救星套餐”(商品名) 1包,使用80kg飼料,在每年的6月份開始拌料喂,第一次投喂2天,10天用一次;
2.消毒:使用消毒劑在發病高峰期前開始消毒,7天使用1次。
五、治療中常見問題 1、發病后喂藥量不足
池塘養殖羅非魚量很多,在高溫季節、魚類發病大量死亡時,養殖戶采取控制喂食,使得藥物投喂不足,導致飼喂效果不明顯。飼料投喂少,但池塘中魚總量不變,因此藥物按照魚體重進行計算投喂則更加準確。建議:1200kg魚使用1袋“羅非魚大救星”套餐。養鴨多,喂料少的池塘在鏈球菌暴發期應將鴨子圈養,調節水質,消毒水體,增加投喂飼料和藥物量。
2、喂料方法和喂料時間不當
(1)喂料方法
喂料方法的正確與否,嚴重影響內服藥對疾病的治療效果。蝦塘混養羅非魚時,投喂拌藥物的沉料,蝦吃了拌藥物的沉料;魚攝食量不足,攝食的藥物量不足,導致投喂效果不明顯。有些池塘,喂的魚總量比較多,死亡量不大,養殖戶不愿意大量喂藥的情況下,可以先喂一部分不添加藥物的飼料,把健康魚喂飽一點,再喂加藥的飼料,給發病后搶食能力下降的病魚攝食,提高治療效果。有些池塘,搶食厲害的養殖魚類和羅非魚混養,搶食厲害的養殖魚類攝食旺盛,可以先喂這些魚,再加藥物喂羅非魚。
(2)喂料時間不當
高溫季節下午14點左右,池塘表層水溫實測往往可達34℃,部分養殖戶在魚發病的情況下繼續投喂,魚往往加重病情。高溫季節,養殖戶在下午應控制投喂或停止投喂,或把喂料時間推后,晚上注意池塘增氧。
3、藥物投喂療程不足
部分養殖戶買1-2天的藥物,使用后死亡量沒有明顯降低,就認為藥物不好,放棄投喂。正確做法:按處方投喂,需連續投喂4天以上。
4、不使用消毒劑或使用消毒劑不當
治療或防治鏈球菌病時,養殖戶只使用內服藥,不對水體進行必要的消毒,導致治病效果不佳;或者使用消毒劑不當;或沒有進行底部消毒。如池塘超過1.7米水深,因為水分層的因素,建議在使用聚維酮碘溶液的基礎上,使用“二氧泡騰片”(商品名)等底部消毒品種。
5、調節水質
羅非魚鏈球菌病是比較復雜的疾病,結合內服、消毒和調節水質。如有藍藻的池塘要處理藍藻;pH高的池塘調節pH值;水質不好的池塘要調水,水質發混的池塘要凈水等;有豬糞進入的池塘需要控制進入池塘豬糞的量;盡量把豬糞發酵等;水質過肥的需要處理水質;使用活菌產品調節水質;氨氮高的池塘,降低氨氮;亞硝酸鹽高的池塘需要降亞硝酸鹽。
6、魚死亡減少后,不要貿然加料
當羅非魚死亡量下降后,不要大量加料。鏈球菌病往往伴發肝臟的深度受損,肝臟自我修復至少要5-7天時間,投喂藥物死亡降低后,不要突然加料;高溫期間,也不要突然加料。
羅非魚鏈球菌病已經成為嚴重制約羅非魚產業發展的枷鎖。當鏈球菌病襲來的時候,養殖戶不害怕,選對藥物,按照處方治療,不隨便增減藥物,向魚病防治人員如實反映情況,一定能將鏈球菌病治好。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