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據上海市有關方面估計,全市鰻苗今年的捕撈總量可能僅達去年的十分之一。市漁政監督管理處一位漁政檢查員認為,總量劇減的原因,是使用船挑網的無證漁船濫捕,毀損了鰻苗資源。而一位專事研究河口資源的專家說,長江口以及附近海域水質污染,可能是影響鰻苗繁殖、生長的重要原因。
這一水質污染效應逐年累加,今年在浙、滬、蘇鰻苗捕撈區大范圍顯現。
昨天還有一篇報道稱,“我國每年因污染造成的損失達到GDP的10%。”事實上,環境污染造成的嚴重后果,遠不是“占到GDP的多少多少”這種統計數據所能涵蓋,而是真真切切地影響到了民生。
鰻苗捕撈量急劇減少,直接影響到漁民的收成;鰻苗數量銳減,河鰻價格必定大幅上漲,消費者勢必多掏腰包;漁民收入銳減,政府相關部門的稅費收入也必定減少。結果是各方皆輸。
長江口及附近海面所受到的嚴重污染,似乎難以追究哪一方的責任,治理起來如果單靠政府,效用有限,不妨考慮引入更多公眾參與的成分,因為環保問題說到底是個民生問題,公眾既是環境污染的受害者,又是環境改善的受益者,他們理應成為環保的主力軍。世界各國的經驗也說明,公眾能否有組織地參與環保活動,是決定環保成敗的關鍵。
嚴峻的環境形勢提醒我們,拖延公眾參與環保決策的代價已經越來越大,而我們犯錯誤的余地卻越來越小。
南方漁網編輯:黃倩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