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我省海岸線總長3752公里,全國第二,圖為莆田湄洲島
海洋是福建優勢所在、潛力所在、未來所在。加快海洋經濟發展,建設海峽藍色經濟試驗區,是推進我省產業轉型升級、提升福建經濟綜合競爭力的必然選擇。
上半年,全省各級各部門緊緊抓住發展海洋經濟的重大機遇,海洋經濟增長延續了近幾年強勁增長的勢頭,我省海洋經濟生產總值不斷增長,占全省GDP比重持續提高,已成為我省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和新的增長點。
多點開花GDP占比持續提高
記者昨日獲悉,海洋漁業、濱海旅游業、海洋交通運輸業、港口物流業等是我省海洋經濟的傳統主導產業,上半年這幾大產業亮點紛呈。
其中,海洋漁業(不含遠洋)實現產量260.62萬噸,較上年同期增長4.7%;濱海旅游業累計接待游客7445.84萬人次,同比增長15.3%,旅游收入820.31億元,同比增長15.2%;沿海港口貨物吞吐量達1.93億噸,比去年同期增長8.5%,其中,廈門港貨物吞吐量共完成7986.3萬噸,同比增長4.82%,福州港完成貨物吞吐量5214.8萬噸,同比增長11.2%。
省海洋經濟辦專家陳思增表示,上半年我省海洋經濟的增長,延續了近幾年我省海洋經濟強勁增長的勢頭。海洋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日益提升,海洋經濟已成為我省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和新的增長點。
據介紹,“十一五”期間,我省海洋經濟生產總值從2005年的1496.4億元提高到2010年的3680億元,位居全國第五位,年均增長19.7%,比同期全省地區生產總值平均增速高出約4個百分點,占GDP比重由2005年22.8%提升到2010年的25.6%。
去年增長勢頭則更為強勁,2011年,全省海洋生產總值達4419億元,占全國海洋生產總值的9.7%,居全國第五位;我省漁民人均收入首次突破萬元,達到10333元,比我省農民人均純收入高出1554元。
海洋經濟產業結構持續優化
令人欣喜的是,在我省海洋經濟生產總值不斷增長,占全省GDP比重持續提高的同時,我省海洋經濟產業結構也實現了不斷升級優化。
據介紹,2006年全省海洋三次產業結構比例為9.7∶40.2∶50.1,2011年調整為7.9∶44∶48.1,呈現出一產比重下降,二產比重上升的良好趨勢。我省還將力爭于2015年實現海洋三次產業比例再次調整,基本建立現代海洋產業體系。
海洋產業結構的持續優化,與我省對傳統海洋產業的改造、升級是分不開的。近幾年,我省大力轉變技術含量低、附加值少的傳統船舶制造業,發展科技含量高、產業附加值高的現代船舶業;大力發展現代漁業,由近海捕撈向遠洋、深海捕撈發展,從傳統小網箱養殖向現代生態的深海大網箱和陸上工廠化養殖發展。
上半年,我省遠洋漁業項目生產總產量達92898.1噸,總產值達86156.2萬元,運回國內總產量達65831噸,不但減輕了近海捕撈導致的資源衰退壓力,還擴大了漁業外向發展空間。
此外,上半年,第十屆“6·18”共成功對接海洋與漁業科技成果項目83項,總投資約20億元,“海峽西岸平潭實驗區海水與海洋能利用集成技術研究與示范”等6個海洋公益專項全面啟動。
2015年,實現海洋經濟強省目標
發展海洋經濟,除改造、升級傳統海洋產業外,陳思增認為,我省還應加快培育、發展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優先發展海洋生物與醫藥產業,開發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海洋藥物、生物材料、功能保健食品等海洋生物制品;大力發展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重點發展深潛石油鉆井平臺、海底輸油管道、海洋通信等新興、高端、先進裝備;積極發展海水綜合利用業;集約發展波浪能、潮汐能等海洋可再生能源;加快發展郵輪游艇產業。
此外,他還建議我省要積極發展海洋現代服務業,通過提升壯大濱海旅游業,發展壯大信息化、國際化的港口物流業,加快培育文化創意產業,積極培育涉海金融服務,扶持發展海洋信息服務等著力培養五大海洋現代服務業。
省海洋與漁業廳有關負責人表示,通過推進海洋產業轉型升級,構建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現代海洋產業體系,力爭到2015年我省海洋生產總值達到7500億元,占全省生產總值的28%以上,海洋經濟強省目標基本實現。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