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不論在何處,用手機就可以控制車間里水產養殖的制氧風機;不用走近漁船,就可以遠程管理漁船的簽證;不用操心何時施肥噴藥,大棚里有多少害蟲電腦都會提醒你……在物聯網技術的幫助下,這些遠程化、自動化、傻瓜化的農業物聯網新技術正在天津濱海新區得到廣泛的應用。
水產養殖趨于“魚性化”
“以前工作人員要定時去現場記錄養殖水體的溶氧量情況,養殖一刻都離不開人,現在只要把指標程序預先設定好,怎么把魚養好就全交給電腦了!碧凉赁r機技術推廣站副站長韓海濱告訴記者,以往耕水機和增氧機的操控需要養殖人員根據觀測記錄,憑借經驗手動完成,“比如鲆鰈魚多在夏季發病,所以為保險起見,養殖機械大約連續100天都是不間斷運行,耗電量極大。”
但在今年,新區首次推廣了基于物聯網技術的智能養殖系統。通過安放在水中的傳感器,多項水體指標都可以實時匯總到電腦上,農技人員只要從魚的需求出發,提前為電腦預設不同溫度下的水體溶氧量范圍,耕水機和增氧機就會在超出臨界值時自動運行。有了更精確的程序,0.7-1.5kW的小型機械就能取代之前3kW的機械,完成表層、底層水的循環置換,而且機械的夏季工作時間也從24小時“連軸轉”變為“間歇性”的20小時/天。
助葡萄種植“傻瓜化”
“系統在生產前可以給農戶建議,在生產過程中可以預警病蟲害,在產后可以反饋種植信息,并把這些試驗區采集到的信息通過農村廣播和手機短信發布給更多的葡萄種植戶,形成針對新區葡萄生產的一個決策服務平臺!睗h沽農機技術推廣站站長吳東風告訴記者,從今年起,漢沽茶淀鎮孟圈村和崔興沽村的農戶在種葡萄時將多出一個好幫手——生態環境數據采集系統,該系統將通過設置在大棚內的WebGIS感應裝置,自動計數棚內的微小昆蟲,配合植物葉面分析系統,農戶可以判定葡萄病蟲害的發生動態。
此外,系統還將集成測土配方施肥、節水灌溉等技術,為大棚通風、噴灑農藥、澆灌施肥等提供參考,讓對葡萄種植的外行也能根據建議開展種植。漢沽今年將先期設置1000畝的示范區,預計通過節水、節肥、節藥和避免病蟲害,可以使示范區增效200萬元。
加速全產業滲透
今年,引進偉倫萬特循環水的民峰、盛億等水產養殖公司已經在全國率先把物聯網的終端延伸到了手機SIM卡上,通過手機就能“遙控”養殖車間電磁閥、制氧風機、水泵等硬件設備,隨時調節水溫、鹽度、流速和溶解氧量等指標。
新區的500多艘漁船也在去年裝配了AIS防碰撞和RFID身份識別系統,防碰撞系統將顯示出周邊船舶的航向、航速,并對進入自身設定警戒半徑內其他船舶發出報警。RFID則讓漁船擁有了唯一的電子身份證,通過設置在碼頭的射頻頭或漁政人員的手持讀卡器,漁船的進出港簽證和身份甄別都可以遙控。
目前,新區還在依托遙感RS、地理信息GIS、全球定位GPS的“3S”技術,打造涵蓋產品質量安全、森林資源、林業有害生物和野生動物資源四項監測內容的國內首套“數字農業”系統,便于農業主管部門掌握各類農業生產的空間實體數,并通過分析、測試制定決策。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