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記者從天津市濱海新區獲悉,通過物聯網技術的應用,“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業生產模式在濱海得到顛覆性改變。目前,濱海新區通過物聯網手段實現的農業產值已占農業總產值的一半,同比實現增收超過40個億。下半年,新區將擴大物聯網覆蓋面,逐步向工業、醫療、公共安全、環境監測方面推進。
昨日,塘沽農機技術推廣站副站長韓海濱告訴記者,“以往耕水機和增氧機的操控需要養殖人員根據觀測記錄,養殖場一刻都離不開人。現在有了物聯網,只要把指標程序預先設定好,手機就能顯示海產品的各項數據,怎么把魚養好就全交給電腦了”。
今年初,濱海新區首次推廣了基于物聯網技術的智能養殖系統。通過安放在水中的傳感器,多項水體指標都可以實時匯總到電腦上,耕水機和增氧機就會在超出臨界值時自動運行,大大減少了能源消耗和人力。同時,新區還在種植業中推行物聯網感應技術,該技術可以自動檢測土壤配方,為大棚通風、噴灑農藥、澆灌施肥等提供數值參考,并依靠手機提醒農戶進行操作,實現新區種植業的“傻瓜化“。僅此一項技術,將使新區1000畝的示范區以節水、節肥、節藥和避免病蟲害等方式增效200萬元。
今年下半年,濱海新區還將物聯網和云服務進行有效融合,使物聯網在更多領域實現應用。其中包括政府和企業可以通過網絡和手機,對區域環境、森林防火、防洪救災等方面進行監管。居民身在家中就能收到門診預約、體檢結果、復查提示、康復治療等多項服務。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