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海珍品要從規模中要名氣
——環翠區水產研究所副所長宋宗誠談海珍品產業建設
“‘威海八珍’,無一不是威海最主要的海鮮品種,不僅具有無可取代的地方特色,而且在產業規模以及市場美譽度等方面也有著較大優勢。”就“威海八珍”品牌道路發展問題,環翠區水產研究所副所長宋宗誠從產業規模方面進行了闡述。
8月14日,記者在榮成市成山鎮一家水產養殖企業見到了正在此做青魚育種實驗的宋宗誠,談到“威海八珍”的市場之路,宋宗誠從面前的青魚談開去。“青魚是一種上世紀70年代之前威海很常見的魚種,口感非常好,曾一度成為漁民主要捕撈的魚種,威海青魚當時可謂小有名氣,但是現在,青魚資源枯竭。2009年,威海當地出產的青魚僅100公斤,而去年,這一數字更是一下子縮到15公斤。青魚,幾乎快要從威海水產史中退出。目前,我們正在做的青魚育種以及未來的放流項目,目的是為了使青魚資源得到最大可能的恢復,但青魚要想重新進入市場,恐怕需要更加漫長的路要走。”宋宗誠說。
“現在大家都在熱議海珍品、‘威海八珍’,其中的這個‘珍’字,我認為不是稀少、稀缺之意,而應當是珍貴、寶貴的意思,如果絕大多數人都吃不到,不知何味,那又何來口碑和知名度,只有是寶貴的、珍貴的、人人稱贊的,‘威海八珍’才能在市場上與其他品牌抗衡。”宋宗誠表示,威海海洋環境優越,這里孕育著許許多多品質上乘的海洋珍品,海珍品要從產業規模上要名氣,走向市場之路的“威海八珍”更要如此,打造強大規模的產業群是必須的,這是與其他地區海產品進行市場競爭的資本。
“走向市場之路的威海海珍品,品牌和市場不是一下子就有的,需要慢慢經營,這需要長期付出。”宋宗誠表示,“威海八珍”雖然是八種海珍品,而在它背后,是威海水產品生產加工企業的集團體,其中每個企業的發展,都與“威海八珍”的市場之路緊密相連,提高自身的產值和效益,依靠科技元素提高產品附加值,增強實力,在發展中不斷擴大產業規模,這會給走向市場的“威海八珍”帶來更多的資本、更大的名氣。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