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9月份進入立秋時節,晝夜溫差發生明顯變化,水溫也隨之降低,餌料的投喂量有所增加,水域魚載力增加, “泛塘”進入高發期,所以加強池塘日常管理和巡塘是預防病害的關鍵。
一、病害分析預報
1、草魚、鯉魚、鯽魚易得細菌性爛鰓病、、出血病、敗血癥、腸炎并發癥;鯉魚、鰱鳙魚易得細菌性腸炎病、爛鰓病和爆發性出血病;鯽魚、鯉魚易發赤皮病、車輪蟲病、錨頭鳋病;鏡鯉易得腸道粘孢子蟲病、鰓霉病;鯰魚潰爛病。主要關注內陸主養區和高密度精養區。
2、彩霞、血鸚鵡等容易發生指環蟲病、小瓜蟲病。重點關注鞍山觀賞魚基地。
3、大菱鲆易得腸炎病、弧菌病、腹水病等細菌性和寄生蟲疾病;虹鱒魚易得腸炎、爛鰓等細菌性疾病。重點關注葫蘆島市、本溪市等工廠化和流水養殖區。
4、河蟹成蟹易患水腫病、脫殼不遂、軟殼等病。重點關注稻田成蟹養殖區、盤錦葦田養殖區。
5、南美白對蝦主要病害有白斑綜合癥、紅體病。主要關注海淡水高密度養蝦池塘(大連、營口、丹東、錦州)等養殖區。
6、9月份,刺參易得細菌性潰爛病、化皮病、腫嘴病、盾纖毛蟲病;海蜇易得氣泡病、長脖、平頭、頂網、沉底等疾病;鮑魚易得氣泡病。主要關注沿海各養殖區及海參精養區。
7、轉水、氨氮、亞硝酸鹽中毒及缺氧等造成養殖魚類浮頭甚至泛塘。重點關注高密度養殖池塘。
二、預防措施
8月下旬至9月上中旬,晝夜溫差大,水體對流強烈,易出現“轉水”氨氮、亞硝酸鹽過高而導致溶解氧過低,高產池塘極易出現浮頭甚至泛塘。要加強巡塘觀察,發現問題及時采取措施,避免造成損失。
第一、進入9月時,養殖池塘要大換水,調節水質,使養殖水處于“活、嫩、爽”。
第二、警惕泛塘的發生。加強巡塘和日常管理,適時開動增氧機,加注新水,保證池塘高水位;發現泛塘跡象,立即加注新水,開動增氧機,嚴重時使用增氧劑。
第三、投喂新鮮餌料,餌料投喂不能過飽,八分飽即可。定期投喂消炎、保肝、提高免疫力的藥餌,避免疾病的發生。
1、9月份,一些間性寄生蟲將隨著溫度的降低尋找越冬寄主,魚類爛鰓病經常與寄生蟲(如車輪蟲病)病并發,治蟲的同時要殺菌。潑灑硫酸銅硫酸亞鐵合劑、敵百蟲、車輪清等藥物防治寄生蟲病,并潑灑氯制劑、碘制劑、二溴海因等消毒劑防治細菌性爛鰓病。
2、加強對爛鰓病、腸炎病、赤皮病 的預防,一是做好池塘水體消毒,加注新水,加高水位,保證魚類良好的水域環境。二是發病時內服外用相結合,外用:每立方米水體用二溴海因0.3-0.5克全池遍灑,每日一次,連用3次;內服:每100千克魚氟本尼考4-6克拌飼投喂,連喂4-6天。
3、虹鱒魚腸炎病用大蒜素、腸炎靈等抗菌類藥物,同時加VC或多維增強體質治療腸炎;爛鰓病除了加VC或多維增強體質外, 病情加重時用氟苯尼考拌餌。
4、河蟹成蟹易得水腫病、脫殼不遂、軟殼等病,定期用生石灰10-15mg/L或二溴海茵0.2mg/L全池潑灑,增加換水量。水腫病也可在餌料中按飼料量的0.5%添加土霉素、氟苯尼考、VC、免疫多糖。
5、保持水質良好而穩定,用聚維酮碘和二氧化氯調節水質,預防蝦類疾病特別是病毒性疾病;保持水中氧氣充足,預防對蝦的白斑病、細菌病(紅腿病、爛眼病、黑鰓病);投喂優質餌料,保持水中氧氣充足,增加水深,減少溫差,預防南美白對蝦白斑綜合癥、紅體病,適時起捕。
6、海蜇氣泡病、頂網、沉底等疾病應從預防水質過肥及某種藻類水花的出現著手,采取換水、潑灑生物制劑等措施,控制水體透明度40-50cm。海蜇平頭、長脖等疾病的具體病因雖沒有究明,但根據多年的觀察看,與苗種質量及天然餌料量有關。一是購苗時要看苗種質量,二要培養天然餌料,保證海蜇可以攝食到足夠的天然餌料,滿足其營養需求。
7、9月中下旬,隨著溫度降低,海參夏眠中結束,逐漸恢復攝食及生長。經過夏眠后的海參,體質虛弱,容易患病,管理的重點是用微生物制劑及底質、水質改良劑調控水質底質,并搞好海參生物餌料的培養。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