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漁民在湖面上用大型捕撈設備捕魚。當天,太湖進入大規模捕撈期。據悉,經過休漁和放流等措施,今年太湖漁業資源好于往年,一網產量可達4萬斤左右。(劉芳輝攝)
養殖面積在江蘇全省占比最小的錫城漁業,借力科技,瞄準市場,駛上高效發展之路。昨從市農委獲悉,近年來,我市通過引進物聯網、使用新魚藥,培育與市場緊密對接的新型養殖品種等,養殖效益大大提高,畝均效益已達2500元,躋身全省前三,而今年以來,更多養殖戶推進“現代養殖”模式,高效漁業設施面積將達24萬畝,即75%的漁業面積可產出較高效益。
“我市濱湖沿江,漁業只有因地制宜,發展特色水產,才有出路。”市水產畜牧總站負責人說。根據不同水產對環境的不同要求,我市合理布局水產養殖帶,形成“長江三鮮”特色產業帶和“太湖三白”、河蟹沿太湖特色產業圈及位于錫山區、惠山區的以青蝦、鱖魚等為主的高效生態健康養殖產業園區。
加強科技支撐,我市積極推動水產養殖戶使用新設備,提高養殖效益。鵝湖鎮圩厙村蝦蟹養殖戶譚杰以前一直認為“養魚、蝦是高風險行業”,因為在悶熱高溫天稍有疏忽,蝦、蟹就會因缺氧而成批死亡,損失動輒成千上萬。去年,他承包的9個池塘啟用了物聯網設備,對水中的融解氧、氨氮、PH值等可實時監測,一旦超過警戒值,設備能自動開啟增氧泵,“這樣相當于請人幫忙看守池塘,勞動強度降低了。”今年,他又增設了微孔增氧泵,僅電費就節約2/3左右,且增氧效果大大提高。
借助生物技術,我市漁業池塘水質管理條件大為改善。惠山區水產技術站負責人說,按傳統方式,池塘養殖一段時期后,需人工清淤、換水。“但何時換水、怎么換水往往成問題”。若請相關單位化驗,指標多達幾十個,且檢驗一個指標收費就要數百元,時間至少半個月;而連成片的池塘和稻田中的池塘往往受限于道路設施條件,難以徹底換水。去年,他們多方聯系,引進了安全高效的池塘底質改良劑和生物制劑,受到養殖戶歡迎,今年該區使用新魚藥的養殖面積已達六七千畝。“使用后病蟲害明顯減少,產量提高10%以上。”不少養殖戶說。
“水產養殖必須瞄準市場前端,提前布苗,才能‘長盛不衰’。”市水產畜牧總站負責人認為。針對大個螃蟹難賣高價的情況,今年我市積極引導水產養殖戶由原來的螃蟹單養改為蝦蟹套養,并利用改善的水體環境,增加蟹種投放量,以減少大蟹產量,提高效益。我市還培育并推廣較傳統蝦生長速度提高30%以上、單位產量約增加25%的“太湖1號”青蝦新品種,目前已逐漸上市,畝均效益可增加約千元。目前,可產黑珍珠的紫踵劈蚌、金豚等一批新品種也在培育中。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