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中國水產門戶網據
數字報刊 訊:吃魚吃蝦,天津為家。天津東臨渤海,盛產海鮮,南有運河可達江淮,九河下梢河鮮更豐富,天津人對魚一往情深,寬松地講,幾乎無日不吃魚,常年的食魚習慣,恐已成為難移的性格。
天津人吃魚講究一平、二凈(黃花魚)、三鰨目、梭魚頭、鯉魚尾、應時到節,只要季節一到,先嘗鮮,吃法獨特,品種繁多,老百姓常說“八分材料,二分功夫”,只要魚新鮮,怎么烹調制作都可口,從不挑剔。天津歷史上的名店,周家食堂的周家魚、先得月的罾蹦鯉魚、聚慶城的玉帶鯉魚、鳳鳴樓的軟熘花魚扇、洪盛園的白蹦梭魚丁、四海居的紅燒目魚、暢觀樓的蒜子燒魚丁……
用筷子去魚腥,是天津衛老太太們發明的了不起的烹調手段,家熬黃花魚,不破口、不破肚,保持黃花魚的原形,用筷子從魚嘴中掏出腸肚、下腳料再利用,把魚腸、魚肚洗凈,熬魚時放入同燒,別具一番珍貴味,風味迷人,堪稱魚菜品之典范。
“黃花逐浪白如雪,銀絲千斤不值錢。”這是乾隆視察天津大沽河口時留下的御制詩。天津水產志記載,1963年,紅旗號單船捕撈黃花魚6萬斤,可見天津的黃花魚產量之大。
黃花魚加工處理難度大,魚肉熟時是蒜瓣肉,易碎、無刺,天津老百姓烹制黃花魚,各家做法不同,但燒制出來的魚,突出渤海灣特有的魚香味,街頭胡同的小爐子點上后,幾乎家家做魚,每一片居民區都會飄來黃花魚特有的味道,挑擔賣魚的小販,吆喝著天津口音的“鮮亮的大黃花咧”,更是具有天津市井民俗的特點。
同和春有位廚師人稱“聾二爺”,二奶奶是位吃主,她家解放前開擺渡口,家境富裕,她又是獨生女兒,所以講究吃喝。一次偶然的機會,在飯館認識了聾二爺,兩人日久生情,上世紀50年代初,當時還沒有易風移俗,聾二爺和二奶奶坐火車去北京泰豐樓吃了一頓魚宴,并在前門合影,名曰“旅行結婚”。在當時真是大新聞,追求時尚,有敢為天下先的舉動,在那個講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年代,有錢人家找廚師,鄰里都說聾二爺把良家子女拐跑了,沒有婚宴,沒有近親,這樁婚事就木已成舟。二奶奶在1960年代末市場供需緊張、買魚要憑副食本的年代,只要鮮海魚下來,老街舊鄰,她經常借本買魚,她的口頭禪說:“60歲改嫁圖口吃。”到了上世紀80年代,聾二爺因年齡已大,眼神手頭干活都跟不上節奏,飯莊經理將他調入冷菜間,二奶奶在員工沒上班時,就早早坐在面案上,氣勢洶洶地找經理質詢:“我們家掌柜的沒有學位了。”經理解釋:“工作需要。請您進單間、消消氣,炒倆菜,炒個蝦仁。”二奶奶說:“沒有精氣神,牙口不行。”來個熘魚片,她怕有小刺。經理說:“那就給您燒條鮮黃花魚。”二奶奶從面案上下來:“那得加肥肉丁、蒜籽,硬收汁,別掛芡。”就這樣,一條黃花魚化解了一場爭執。二奶奶晚年的時候常說,“吃了一輩子魚,現在是九分材料,一分功夫,不是原來的味了。”
天津人吃魚不放糖、不掛芡,現在的飯店做魚,一是甜,二是黏,沒有魚的本來味道,做河魚放糖是為解土腥味和淡水魚的苦膽苦味,提鮮。當今廚師河海不分,一個味,魚肉的芳香及鮮美,像年華一樣消逝了,面對美食的深情,只有回憶才能有享受的福分。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