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四川瀘州合江江河水域非常廣闊,長江流經縣境長64公里,赤水流經縣境長 62公里,水域總面積約15.82萬畝,其中江河水域總面積約12.39萬畝,水庫、塘、堰、坑等水域總面積3.43萬畝。另有冬囤水田20.4萬畝,宜漁稻田約14.27萬畝,發展水產養殖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
合江縣長江、赤水河段全部被劃入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國家一級保護魚類--中華鱘、達代鱘、白鱘,在合江縣歷史上都曾有分布并都曾誤捕過。目前,合江縣魚類品種有129種,分別隸屬12個科6個目。珍稀魚類有國家二級保護的水生野生動物--大鯢、胭脂魚等;主要經濟魚類有鰱、鳙、鯉、鯽、草、翹嘴紅鮊、烏鱧、鯰魚、中華倒刺鲃、圓口銅魚、長吻鮠(江團)、巖原鯉、白甲等10多種,已形成規模的品種有南方大口鯰,斑點叉尾鮰、團頭魴(武昌魚)、長吻鮠(江團)等,“十一五”期間,水產品總產量達8.6萬噸,產值9.6億元。
為了保持水產常規品種,進一步發展名特優品種,優化水產養殖品種結構,推廣無公害養殖,“十二五”期間,合江縣致力于實施“3345”工程,全方位提升水產品市場競爭力,以實現水產品總產量11.3萬噸、產值13.1億元目標。
建好3個基地,即江河金屬網箱養魚基地、特色水產品養殖基地和名優水產品苗種基地。規劃在長江、赤水河、高洞河中發展江河金屬網箱養魚,到2015年新發展5000平方米;規劃在縣魚種站的基礎上建設合江縣南方大口鯰良種場,在其他。ㄒ唬┬退畮旒昂辖偂⑾仁墟、白米鄉、白沙鎮等鄉鎮相對集中成片地區發展水產苗種生產基地3000畝,投入資金2300萬元;發展10000畝特色水產品生產基地。
實施3大工程,即結構調整工程、水產品質量工程、助農增收工程。結構調整工程在產業結構上要鞏固提高養殖業,搞活營銷業,積極發展休閑水產業,力爭突破加工業,面積結構上要穩定塘庫,開發江河,擴大稻田,品種結構上要大力開發和推廣名特優新品種,依托江河水產業資源優勢并根據市場需求不斷開發名優魚,突出特色品種;水產質量工程即是要大力發展無公害水產品,保護養殖水域,嚴格苗種管理,加強漁藥、漁飼料的監管,實現水產品從池塘到餐桌的全程質量管理,讓人們吃上“放心魚”;助農增收工程就是要發動有條件的農民大力發展稻田養魚、庭院養魚的水產增收活動,確保這些農民戶均增收500元。
發展4大水產業,即突出特色水產業、狠抓生態水產業、發展休閑水產業、突破水產加工業。突出特色水產業就要在養殖方式上重點推廣江河船體網箱養魚,養殖品種上以當地特有品種為主,當前以黃鱔、魚鰍、圓口銅魚等為主要養殖品種,發展特種品牌;狠抓生態水產業即要以大江大河為重點發展江河金屬網箱養魚,以確定養殖使用權為契機開發小溪河進行大水面養魚,塘庫要全面取締肥水養魚,推廣進行立體生態養殖、投餌養殖和網箱養黃鱔、魚鰍等特色水產品養殖,加強生產投入物的監管和水產業水域環境的保護,建設無公害水產品生產基地;發展休閑水產業就是要在縣城和集鎮及旅游勝地附近建設休閑水產業基地,并逐漸提高檔次,同時還要將休閑水產業特別是冷水魚開發與全縣旅游業發展結合起來;在合江鎮境內建設一個現代化的水產品加工廠,主要加工大口鯰、斑點叉尾魚回、青波,年加工量1000噸。
健全5大體系,即科技推廣體系、市場營銷體系、質量監測體系、漁政執法體系和市場信息網絡體系。實施科技興漁戰略,進一步完善縣鄉兩級水產技術推廣機構,充分發揮協會等民間組織作用,搞好水產業的種苗、養殖、市場等各種社會服務,加強與科研單位、大專院校的聯系與合作,開展多層次、全方位的技術研究、試驗、推廣,宣傳和推廣水產養殖新知識、新技術、新品種,形成集技術普及、信息傳播和生產服務為一體的水產科技推廣網絡;建設一個較現代化的水產品批發市場,鼓勵和扶持一定數量的養殖大戶,運銷大戶搞活流通,堅持走出去戰略,大力發展訂單水產業,完善市場營銷體系;加強水生動物防疫檢疫機構建設,逐步完善檢疫設備,加強水生動物防疫檢疫工作,緊緊圍繞水質監測、水域環境監測、水產品質量檢測、水生動物防疫檢疫、漁用飼料和藥物監測等任務,加快合江縣水生動物防疫檢疫機構建設步伐,充實檢疫執法隊伍,完善檢疫裝備,逐步形成從產地到餐桌的全程質量監測體系;高度重視漁政執法工作,逐步建立具有獨立執法主體資格的漁政執法隊伍,結合保護區建設逐步加強執法裝備和人員配備,提高從業人員素質,增強水產業執法辦案能力;完善和健全市場信息網絡體系,及時向社會提供水產業產前、產中、產后信息。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