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專家稱已研發出1種刺激隱核蟲全蟲油佐劑疫苗,對海水魚類的有效保護率達到85%以上
近日,著名水產網絡紅人
@“少數派”發表了一篇題為
《終于,她還是出現了》的文章,引起了眾多業內人士的圍觀。原來,他所指的“她”是指金鯧魚的“死敵”——海水小瓜蟲。每年8-9月份,特別是臺風過后,海水養殖魚類中無一例外地均會出現小瓜蟲病。病害暴發時,情況嚴重的甚至會讓魚全軍覆沒,以至于養殖戶每到這個時間段都會提心吊膽。
《農財寶典》記者采訪時了解到,有科研單位已經研發出1種刺激隱核蟲全蟲油佐劑疫苗,對海水魚類的有效保護率達到85%以上。這或許可以成為海水魚養殖戶的福音。
據了解,海水小瓜蟲(學名:刺激隱核蟲)是一種海水魚類專性寄生蟲,寄生于魚的腮、皮膚、眼、舌等部位,病灶部位會出現邊緣明顯的“白點”,俗稱“白點病”,它引起的病癥和淡水小瓜蟲病引起的病癥類似,故稱其為“海水小瓜蟲”。海水小瓜蟲病主要流行于水溫在25-30℃的春秋兩季,即每年3-4月和8-9月,特別是臺風過后,海區環境變化大,魚體抵抗力差時更容易暴發刺激隱核蟲病。海水或咸淡水的池塘飼養的鱸、鯔、梭魚、真鯛、黑鯛、石斑魚、東方鲀、牙鲆都常發病。網箱養殖水流不暢、水質差、有機質含量豐富、高密度養殖、臺風影響、魚群體況差時最容易發病,且傳播迅猛,往往波及整個海灣所有養殖魚。在自然條件下,野生海洋魚類通常也有海水小瓜蟲感染,但很少發病,常作為病原攜帶者。
“海水魚一旦發生海水小瓜蟲病,治療很困難。但可以采取一些必要的防治措施。”中山大學教授李安興介紹,一是改善養殖水環境。養魚池放養前徹底清理,以漂白粉消毒,然后進行干燥或陽光暴曬處理,以殺滅池底和池壁殘存的蟲體包囊。池塘或室內魚池等封閉式水環境中,應在刺激隱核蟲病發生早期進行大量換水,進水口配置過濾裝置,過濾雜魚、蝦和水草雜物,減少刺激隱核蟲隨這些生物帶進池塘的可能。“在海水網箱養殖等開放式水體中,將發病和將要發病網箱拖到水體流動較好、海水深度超過10米,水質較好的海區暫養,可大大緩解海水小瓜蟲病引起的危害和死亡。”
二是加強營養,增強魚體抵抗力。在海水小瓜蟲流行的季節,通過投喂營養豐富的飼料,適當添加復合維生素,從提高魚類體質、增強抗病能力入手,防止刺激隱核蟲病發生。如投喂鮮活餌料,投喂前用淡水浸泡5min-10min。
然而,李安興也表示,魚一旦發病,目前尚無理想的治療方法。“在疾病早期采取措施有一定效果。幼蟲孵化時間通常在夜間即午夜至凌晨,對硫酸銅和福爾馬林等藥物比較敏感,故用藥最好在夜間進行,以便殺滅抵抗力相對較弱的幼蟲。”
疫苗能不能解決問題呢?李安興告訴記者,免疫防治已經成為海水小瓜蟲研究領域的熱點,國內外研究者開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眾多研究成果。“我們已成功開發了1種刺激隱核蟲全蟲油佐劑疫苗,對海水魚類的有效保護率達到85%以上,有效保護期達到3-6個月以上。”
但是也有業內人士提出質疑,疫苗防治是否有效?李安興坦言,刺激隱核蟲疫苗的研發還處于實驗室研制階段,商用疫苗的問世還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