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8月底的一天早晨,東坡公園人頭攢動:三河三園游船碼頭上停泊著3條準備在常州內河放魚的游船,工作人員準備好了放魚的魚苗,它們就要回歸河流,自由成長。常州市漁政監督管理站吳建敏站長介紹說,這是今年江蘇常州“珍愛生態家園·共享清水城市——2012年首屆常州城市護河放魚活動”,也是今年以漁活水·常州放魚“江之情、湖之戀、河之愛”的第三樂章。
據常州市漁業部門專家介紹,生態放魚是在以往增殖漁業資源基礎上轉向生物治水的功能擴展,主要發揮生物操縱、生態補償、生物監測等生態漁業功能,是生態生物治水的重要手段。今年主要實施了長江以胭脂魚、長吻鮠、翹嘴鲌等物種為主的生態補償性放魚,補缺長江珍稀名貴類物種;太湖以鰱、鳙魚等濾食性物種為主的生物操縱性放魚,控制水體藻類繁殖和富營養化;河道以螺、蚌、黃尾鲴、鳙魚等清水性物種為主的生物監測性放魚,實施城市河道水生態的長期動態監測和生態修復。
吳站長說,“城市護河生態放魚,主要是達到四大目的:一是以漁活水生物監測保護水生生態系統;二是嚴禁非法捕澇保護河道水生生物資源;三是保護水生野生動物恢復水生生物多樣性;四是倡導科學放生防止外來水生生物入侵。常州從2003年開展放魚活動至今已經放養了逾1億尾各類魚苗,并且在全國首創了“以漁活水”保護生態環境,修復生態的新理念和新經驗,造福了常州人民。”
孩子們眼中的放流活動
像這樣的放魚活動,常州已經搞過幾十次,從2003年起,每年都有大型的放流活動。
圩塘中心小學顧涵暄同學是這樣來描述自己參加一次放流活動的印象:“長江養育了無數生活在長江邊的圩塘人,我們對長江有著一份特殊的熱愛。今天,我們圩塘小學的小記者代表來到了長江邊,和省市領導、漁政代表、九三學社的社員等一起放養魚苗,放飛希望。
準備放養的魚苗由工作人員從水車上挑下來,一桶桶倒進了準備好的大水盆里,一條條魚苗在水盆里活蹦亂跳,密密麻麻的,讓人覺得生機勃勃……時光飛逝,短暫而又快樂的放魚活動在我們的笑聲中結束了,讓我們一起行動起來,讓魚游起來,讓水活起來。”
而在另一位同學何伊旸的眼里,放魚卻是和市領導通力合作的一次愉快體驗。“現場一派忙碌的景象。人群中,我發現了副市長張伯伯忙碌的身影。只見他彎腰用盆舀起滿滿的一盆魚,招呼我說:‘小朋友,來,幫個忙。’我倆抬起盆,魚兒在盆里跳躍著,在陽光下閃閃發光,濺起的水花弄得我滿臉滿身。來到江邊,我和張伯伯合作,把盆緩緩側過來,一條條魚兒順著水迫不及待地涌入江中,搖著尾巴游向水的深處。突然,有好幾條魚浮出水面,向我們吐著水泡,我驚喜地喊:‘張伯伯,快看,它們在向我們表示感謝呢!’張伯伯撫摸著我的頭,呵呵地笑了。我擦著滿臉的水,也笑了。”
2009年“大手拉小手,共同去放流”、2010年 “讓長江見證愛情”集體婚慶放魚、2011年“普今杯”“一江四湖、以漁活水”聯動放魚和2012年以漁活水·常州放魚三部曲:“江之情、湖之戀、河之愛”等主題活動,都給市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而就在這樣的豐富多彩的放流活動中,常州市民愛魚、護魚以及“以漁活水”保護生態的理念就此建立。
恢復生態的新路徑
常州漁業部門以“禁漁養生,放魚養水、生態養殖、護漁執法”作為“以漁活水”的主要抓手。而放魚活動,則是從2003年開始的。據專家介紹,以前,漁政工作的側重點主要是放在保護漁業資源上,1986年我國就出臺了《漁業法》,2006年國務院又出臺了《中國水生動物養護行動綱要》,常州在實施這些法律法規的同時,卻大大拓展了它的內容。去年在全國首創“以漁活水”,增加了營造具有生命活力的水生生態系統的好經驗。10年來,我市在長江、湖泊水域共增殖放流12個瀕危、經濟魚苗1億多尾。
在長期的保護放養實踐中,常州漁政和漁業專家發現一些魚類有十分強烈的對生態環境的修復功能,而另一些魚類則具有水生環境的監測功能。例如,花白鰱。花白鰱其實是兩種魚,一般把“花鰱”和“白鰱”通稱“花白鰱”。“花鰱”又叫“鳙魚”、“胖頭魚”,棲息在水的中上層,食浮游生物。“白鰱”又叫“鰱子”,也棲息在水的中上層,以海綿狀的腮耙濾食浮游植物(也就是常說的藻類),白鰱長一公斤能吞食藍藻約50公斤左右,對生態環境的修復貢獻很大。
常州市漁業部門還開展了放魚組合的科學研究,根據魚類物種的不同生物學特性,進行了分類組合,包括珍稀名貴類物種、濾食性物種和清水性物種,分別開展海港珍稀名貴類物種生態補償性放魚,湖泊濾食性物種生物操縱性放魚和河道清水性物種生物監測性放魚。另外,為提高放流效果,還開展了放流物種的野化訓練。放流前一個月就要對魚兒進行野化訓練。通過野外環境營造,強化拉網、增加換水、逐步停食等措施,使放流物種增強朝外環境生存能力。讓它們自己尋食吃,改變“飯來張口”的習慣,然后才進行放流。
實行“以漁活水”以來,常州“一江四湖”生態資源明顯好轉,2012年長江常州段重現了多年不見的中華鱘魚苗,城區河道重現游魚,水域生態環境得到好轉,生物多樣性有所恢復。漁民增收保障,由于水域漁業污染事故減少,漁業資源量增加,漁業水源質量穩定。據長江捕撈漁民反映,增殖放流的四大家魚、長吻鮠、翹嘴鲌等已有回捕,連多年不見的胭脂魚也有出現。
常州從生態補償性放魚到生物操縱性放魚再到生物監測性放魚,走出了一條生態環境修復的新路子。省海洋漁業局局長唐慶寧對“以漁活水”新理念給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評價。
據《2011年江蘇省漁業生態環境狀況公報》,長江、太湖、滆湖等魚類群落結構逐步改善,餌料生物多樣性有所提高,總氮含量有所降低。
“以漁活水”,活了水,也興了漁。
熱心的“生態市民”
“以漁活水”活動推出10年,不僅讓魚數量回升,生態得到改善,更可喜的是提升了常州市民生態理念,也培養了一批“生態市民”。
8月底在東坡公園放魚現場,孫裕光老人十分興奮:“今天,我很開心,因為我又為常州的生態環境改善出了一分力。”
出生在武進西太湖邊的孫裕光對這些年來生態環境的劇烈變化,親眼目睹,感同身受,更激起了他急迫的行動。“我只記得小時候奔跑在湖邊上,看得見魚兒在跟著我們跑。尺把長的紅叉魚,多得不計其數,現在好像都絕種了。湖邊上去采蘆葦葉包粽子,一走進去水鳥叫得好聽得不得了。碼頭上淘米,幾百條川條就圍在邊上,‘青山綠水,游魚可數’啊!上世紀六十年代初,鰣魚不稀奇,價錢像烏魚。一年吃兩次,現在因為水污染,倒變成了魚中貴族奢侈品了,我已有20年沒吃到過了。”孫裕光回憶起當年情景,眼睛里全是憧憬。
今年他已經參加了3次放魚活動。孫裕光雖然退休已經多年,他喜歡旅游,愛好攝影,最近上海11屆國際攝影節上他送了4張太湖放魚的照片去參賽。
這幾年常州生態環境的進步,還創建成了全國生態城市。他看在眼里,喜在心里。前不久,他的3幅照片入選 “壯麗中華”中國當代攝影家作品集,收到了中國民族攝影藝術出版社寄來的三本畫冊。
與孫老一樣的是天王堂新寓的黃品勝,他對生態環境有一種維護的自覺。他自己買來魚苗放養在小區的池塘里。小孩調皮用磚頭去砸魚,他去教育孩子,有的家長不理解,還與他理論。他三天兩頭用飼料喂魚,時間一長嘴里一吆喝,魚兒就像聽到號令一樣向他游來。后來他把飼料分給孩子,讓他們喂魚,培養生態環境保護意識。有一次,池里抽水,魚兒被逼到一角,黃品勝見了趕快提水去救魚,不小心頭撞在石頭上,結果竟縫了10多針,但他仍一心護魚。
常州市民的對生態環境的愛護其實是與一貫以來的理念分不開的。已經參加了3年“以漁活水”放魚活動的民主黨派九三學社,更向全社會發出了倡議書。河海 大學教務部部長、九三學社副主委、江冰教授說,“以漁活水,體現了常州的一種生態文化,提出了科學化的環境治理方法;同時展示了生態文明的社會參與度。”有了常州市民的行動,藍天、白云、碧水就能永遠與常州同在……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