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廣東湛江耗資3億為港灣“去癬”“除痘”,生態環境及通航條件大為改善
中秋前夕,在海岸邊散步休憩的湛江市民會發現,湛江港灣內曾經密布的漁排蠔樁不見了,成群結隊的白海豚自由地游弋在港灣中,不時將頭探出海面。湛江港灣清障工作總結會日前舉行,標志著湛江歷史上規模最大、斥資最多的港灣清障行動已告完成,海域生態環境和通航條件將明顯好轉。
9個月拆除網箱6萬余個
“人身上長了大塊癬、姑娘臉上有青春痘”——湛江市委書記劉小華曾經這樣形容湛江港灣內非法用海、無序用海的場景。從上世紀80年代末起,湛江漁民開始在特呈島、石門大橋、金沙灣等海域搞養殖。尤其是進入本世紀以來,湛江港灣內已是蠔樁林立、漁排密布。去年12月,記者隨湛江海洋漁業部門對海灣礙航物航拍時看到,由于各種水產養殖設施非法占據航道,港灣內“塞船”苗頭頻頻出現。據有關部門統計,當時整個湛江港灣礙航設施涉及面積約為185.5平方公里,涉及243公里岸線。此外,由于大量投放飼料,這些養殖設施還造成了海水富營養化,港灣內有縱深60多公里的海域飽受赤潮之苦……
近年來,湛江各級人大代表、政協委員要求為湛江港灣“去癬”、“除痘”的呼聲十分強烈。去年12月,湛江市委、市政府決定,斥資3億元啟動港灣清障專項行動。湛江市長王中丙擔任清障指揮部總指揮,并在年初的市人大會議上承諾,年內完成全部清障任務。
據總結會透露,湛江港灣清障行動涉及該市6個縣(區),涉及漁民2059戶10394人。行動中共拆除網箱61944個、浮筏式貝排3753排、網具1023張,浮球吊式貝排、棚架式貝排、蠔樁17552畝。目前,湛江港灣內所有非法漁業設施和礙航物均已被清除,“還海于景、還海于城、還海于民”的目標已經完成。
“沒有普通漁民的支持,清障不可能這么快完成。”湛江港灣清障指揮部有關負責人對記者說。
對于主動拆除設施的養殖戶,湛江市各級政府部門除了按規定給予經濟補償,還千方百計幫他們拓展銷售渠道,減少損失。坡頭區區長崔青長多次聯系客戶,幫漁民賣魚,被漁民稱為“賣魚區長”;霞山漁政大隊教導員何偉利用工作中結識的朋友,幫助養殖戶把魚銷往香港、福建、海南等地;雷州、徐聞等地的海洋與漁業部門也動員本地養殖大戶前來收購湛江港灣魚苗。
首批休閑觀光漁船建造簽約
“漁民支持清障,我們也要考慮漁民們的出路問題。”湛江海洋與漁業局負責具體行動的林尤通說。今年6月,在港灣清障工作加緊推進之時,湛江市舉行了首批休閑觀光漁船建造簽約儀式。這正是湛江為清障之后的漁民“找出路”的一種努力。
海域之于漁民,猶如土地之于農民。沒有了港灣內的漁排蠔樁,許多漁民擔心今后的生計。為此,湛江市有關部門開設了深水養殖、家電維修等43個培訓項目,免費對轉產漁民進行培訓,并提供1萬多工作崗位供漁民選擇。
在特呈島附近,湛江市還劃出了首期10平方公里的海域發展海上休閑旅游觀光區,觀光區內設深水網箱養殖、垂釣、撒網、潛水、海上運動區。如果漁民購買觀光旅游船,政府會給予每條船20萬元的補助。
“在清障過程中,我們堅持‘堵疏結合’。”劉小華表示,湛江將利用這次海灣清障行動,促使近海養殖實現轉型升級。
事實上,海灣清障不僅為湛江養殖業提供了轉型升級的契機,更是湛江城市形象提升和產業結構調整優化的一大推手.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