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工人在布放底部增氧設備 董虹攝
東涌鎮推廣池塘底部增氧技術 池塘增氧有新方法了。記者得悉,
廣州市番禺區東涌鎮目前正在其轄區內的水產養殖項目中推廣應用一種新技術——池塘底部增氧技術,這種把含氧空氣直接輸到池塘底部然后往上供氧的方式,在天益村盛唐水產養殖基地得到率先應用。
張樹芬是養殖場的老板,該場主要養殖羅氏蝦,“前年番禺區在我的養殖場舉辦了一次現場會,據介紹該技術有著不錯的使用效果,于是我買了2~3臺機器用于測試,使用3日后池塘底部污染物明顯減少,使用2個月后電費也顯著下降,于是便從2010年10月份開始大面積應用。” 目前,他的養殖場配備了150套設備,每套設備覆蓋5~10畝,覆蓋了其一千畝的魚塘,相比以往1000畝魚塘要使用700~800臺水車式和葉輪式增氧機不同,新技術使用起來要更省錢和更易管理。他現場給我們算了一筆賬,底部增氧比傳統增氧機節省電費30%,這樣一來電費就能由原來的16萬/月下降到11萬/月,而且能使池塘養殖魚類、蝦、蟹類等發病率降低15%,綜合效益提高20%~60%,成活率和養殖品種的生產速度、放養密度都可以得到提高,這樣算起來1~2年的時間就能把增氧機投入的成本給收回來了,以后的生產成本也大大降低了,效益顯而易見。
該技術應用在蝦、蟹等水產品高產、高效和健康養殖過程中,還具有節能、低噪、降毒、節水、提高飼料利用率,促進水草的生長,保持水質穩定,提高蝦、蟹成活率、規格和產量等優點。“應用了新技術后,池塘的水質能夠保持穩定,以往在池塘底部經常出現的黑色污染物現在基本上都消失了,而且在魚塘覆膜越冬時,也沒有出現臭味。”養殖羅氏蝦最重要的就是水質,張樹芬十分認可這新技術的使用效果,認為新技術為他徹底解決了水質不穩這個老大難問題,而且能有效“降毒”這一優點也符合他主張的“生態養殖模式”理念,迎合了現今人們追求綠色食品的心理。
據介紹,底部增氧系統工作原理是通過羅茨鼓風機,經充氣管將空氣輸入池塘水體中,氣泡破裂,將氧氣彌散入水中,達到增氧的效果,充氣作用,使水體上下垂直運動,水體表層光合作用產生的豐富的溶氧輸入到池塘的底層,迅速提高底層水體的溶解氧水平。溶解氧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池塘的氧化反應,加快池底有機物的分解有效降低硫化物、亞硝酸鹽、氨氮等有毒有害物質的濃度,達到防病和立體利用養殖水體以及促進底層生活的對蝦等養殖動物的生長效果。東涌鎮目前正在南美白對蝦等養殖項目中大力推廣應用池塘底部增氧技術,其中,天益、長莫、南涌等村已有1800多畝蝦塘應用了該項新型技術。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