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門戶網報道
諾卡氏菌1963年在魚類上首次報道后在世界多個水產養殖區都有發現危害,國內2005-2006年左右在福建大黃魚和海南金鯧上開始出現流行,隨后在我國南方海淡水主養區的多個養殖品種上均有發現,諾卡氏菌病主要危害6個月-2齡魚,可導致慢性死亡,或降低成魚商品價值,一個養殖季節感染率可超過60%,累積死亡率約10-30%。
此病的流行與養殖大環境、養殖密度、投喂餌料、魚種質量、濫用藥物均有很大關系。危害魚類的諾卡氏菌報道有三種,危害國內海淡水魚類的諾卡氏菌主要是鰤魚諾卡氏菌(Nocardia seriolae)。
防控諾卡氏菌病對海淡水魚類養殖均有現實意義。為此,我們特就諾卡氏菌病危害問題請教權威專家,希望專家的意見和方法可以給廣大水產養殖戶帶來幫助。
1.近年來,諾卡氏菌病在我國有愈演愈烈之勢,對魚類養殖危害較大,請問養殖戶該如何防范諾卡氏菌病?
徐力文:近幾年華南沿海諾卡氏菌病危害的養殖品種越來越多,2005年前后只在金鯧魚上分離到,現在對很多海淡水養殖魚類都造成了不小的危害。由于感染諾卡氏菌病的魚類為慢性死亡,因此感染初期的魚很難被發現。
諾卡氏菌屬于放線菌類革蘭氏陽性絲狀桿菌,該菌可以通過體表傷口、腸道、鰓等途徑感染魚類。由于該菌細胞壁具有特殊致病因子,菌體可以在吞噬細胞內維持生存,最終形成肉芽腫樣病變的白色結節。此病治療起來比較棘手,用藥至少10天以上,且經常效果不明顯。早期診斷,及早發現魚苗期的隱性感染,是預防該病防治的關鍵。
對諾卡氏菌病的預防應以增強魚類體質和防范寄生蟲侵害為主,淡水品種感染諾卡氏菌可能跟投喂海水冰鮮小雜魚有關。等發現有魚死亡時再用藥往往已晚。平時對體弱游邊的魚應多解剖檢查,有諾卡氏菌病癥狀要及時用藥。平時注重調節水質、底質,防止氨氮、亞硝酸鹽過高及pH值的異常變化,適當消毒,控制養殖水體中病原數量。
2.諾卡氏菌病主要感染哪些品種的魚類?該病主要癥狀是什么?
徐力文:魚類諾卡氏菌近幾年就我們實驗室分離有20多株,易感養殖品種有海水的金鯧、斜帶髭鯛(黑包公)、章紅(鰤魚)、尖吻鱸、海鱸、籃子魚、紅鰭笛鯛等,淡水感染品種有生魚(烏鱧)、加州鱸、雜交鯰等,國內報道危害嚴重的還有大黃魚。南方養殖的石斑魚和美國紅魚人工感染可發病,但養殖條件下很少見危害。
魚類諾卡氏菌病又稱結節病,可在內臟形成肉眼可見直徑0.5-2mm的大量白色結節(肉芽腫),以脾臟和腎臟最為顯著,淡水魚在肝臟上亦可見。相當比例的魚還可在體表皮下形成膿瘡,呈現大小不一的鼓起軟包,劃破有白色或淡紅色膿液,有的魚還在鰓上形成白色棉絮狀結節。
3.諾卡氏菌病如何致使魚類發病的?病害流行有何特點?
徐力文:諾卡氏菌是水體條件致病菌,無處不在,但在魚類體弱或遭受寄生蟲侵染后更易患病,如海水小瓜蟲和單殖吸蟲寄生,可通過體表和鰓的傷口入侵。
諾卡氏菌感染在苗期或初期通常是隱性的,不易發現,感染和發病在養殖條件下過程漫長,通常在成魚期才出現典型癥狀和顯著性危害。諾卡氏菌病的病程很長,與該菌的致病機制有關,其不像一般弧菌或氣單胞菌,既無內毒素又無外毒素,結節的形成是魚體與病原菌長期“斗爭”的結果,形成結節“包裹”病原也是魚體的一種免疫保護反應,防止病原擴散,但另一方面,被“包裹”的諾卡氏菌又不易被藥物殺滅,當魚體免疫力降低時,這些被“包裹”的細菌又會“逃出”導致更多的組織感染。大部分魚能帶菌生長至收獲季節,但會變現為消瘦、食欲降低、餌料系數增加等癥狀,容易招致其他病害的感染加重死亡,從本人8月份調查看,今年南方各個養殖區金鯧諾卡氏菌感染率超過70%,受感染的魚容易導致小瓜蟲和車輪蟲的寄生而加重病情。
4.許多養殖戶對諾卡氏菌病束手無策,請問目前有沒有較好的方法?
徐力文:前面講到諾卡氏菌的致病特點,其是陽性菌,又可以“躲”在吞噬細胞內或形成的結節內逃避藥物對其的殺滅,所以只要感染上了藥物治療效果有限,感染早期投喂恩諾沙星、氟苯尼考、利福平、紅霉素等藥物控制諾卡氏菌病具有一定效果,但用藥時間需要很長,至少10天才會看到效果。有時要在感染魚群中使用長達數月的藥物方能有效控制該病的發生,但這樣就給食品安全和環境安全帶來嚴重隱患和威脅。
如果池塘以前發生過該病,那么池塘放養前的消毒很重要,像生魚和加州鱸盡量使用人工餌料,此病流行季節,要做到早發現早預防。
5.診斷諾卡氏菌病是治療該病的關鍵,如何確診諾卡氏菌病?
徐力文:養殖戶有時只看到有白點,就認為是諾卡氏菌,其實不然,能導致內臟白點的有多種細菌或孢子蟲,如最近兩年珠三角當年養殖的生魚6-10月出現的大量死亡主要是舒氏氣單胞菌感染導致的,內臟也有大量白色結節,養殖戶常認為是孢子蟲或諾卡氏菌病。其他像美人魚發光桿菌、分支桿菌、嗜水氣單胞菌、愛德華氏菌、立克次氏體等感染有時候也可形成“白點”,但這些“白點”仔細鏡檢還是跟諾卡氏菌的“白點”有明顯差別,可以用病魚脾臟或腎臟有白點的組織取一點壓片鏡檢,諾卡氏菌形成的結節相對比較“硬”,結節的邊緣清晰,類上皮細胞形成的“圈圈”明顯。
更科學的診斷就是用培養基來分離細菌或取組織涂片染色觀察,諾卡氏菌對營養要求不嚴格,但一般培養基上生長緩慢,要3天左右肉眼才可觀察到沙粒狀菌落,而且常常容易被污染,條件容許可以用選擇培養基,如羅氏培養基。最好取病魚體表膿皰下膿液接種,污染少,菌生長活力強,而脾臟腎臟組織的諾卡氏菌常常處于“休眠”狀態,不易接活。更快捷的方法可以用體表膿液涂片用吉姆薩染色,可以發現分支狀長短不一的菌絲。
免責聲明:本文在于傳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觀點。本文不保證其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并未經過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數據的準確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